![]() |
|
"津雲"客戶端 |
||
如果一個人學會了蹲下,學會了彎腰,還有什麼事情不能乾
堅持九年的開學第一課:街頭擦皮鞋
新學期一報到,成都市中和職業中學(以下簡稱“中和職中”)的新生們就發現,這裡的“開學第一課”顯得有些特別。
作為學校的學生會主席,二年級學生王深,開學後的首要任務,就是帶著自己的學弟學妹們走上街頭,手把手地教他們擦皮鞋。這也是每個來到中和職中讀書的同學,都需要經歷的特殊一課。
回想去年此時,王深曾納悶:來到這裡的第一課,竟是走出校門、到不遠處的河濱公園,硬著頭皮、彎下腰、拿著抹布,給路人擦皮鞋?
這項奇怪的“課外作業”一度引起一些家長的憤怒:憑什麼交幾千塊錢的學費把孩子送去讀書,卻要乾那樣又苦又累的活兒?
但校長黃宗良的一句話,很快消弭了家長的怒火:如果一個人學會了蹲下,學會了彎腰,還有什麼事情不能乾?
回顧自己這一年,王深也覺得,黃校長的話說的沒錯,皮鞋擦好了,“很多事都乾成了”。
“當時緊張極了。”王深說,和今天正在街頭擦皮鞋的學弟學妹一樣,自己當時也有點不知所措。
去年夏天,王深從成都市武侯區一所初中畢業後,考入中和職中。那時候,他並不知道,擦鞋這樣的“課外作業”在這所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已經堅持了9年。
中和職中德育處處長、團委書記陳玫是這項“課外作業”的見證者和參與者。10年前,她第一次帶學生上街擦皮鞋,第二天就有家長找到學校質問:憑什麼交幾千塊錢的學費把孩子送去讀書,卻要乾那樣又苦又累的活兒?
家長不滿、老師犯難,到了學生這一環,也是處處磕絆:這些十五六歲的學生,別說給路人擦皮鞋了,就是給爸媽擦過皮鞋的也沒幾個。如何讓他們放得下身段?似乎每個新生都會面臨相似的困惑和不解。
但這個過程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學前教育2013屆1班的袁菊,上職中前“內向得有些嚇人”,促使她轉變的正是開學初的“擦鞋匠”經歷。
“那個讓我擦鞋的阿姨,一直笑盈盈地和我攀談,鼓勵我多交流,擦完了還鄭重地說了聲‘謝謝’!”袁菊在自己的社會實踐征文中這樣描述擦鞋的經歷。她覺得,從專業角度看,有了這樣的經歷後,自己能比別人更快地和孩子們打成一片。
王深則從中學會了“感恩”。他早就包下了家裡的擦鞋任務,他說:“爸媽在外工作太辛苦了,我怎麼忍心還讓他們自己擦鞋?”
在陳玫的眼裡,這是創業教育,也是德育教育。她已經記不清楚有多少家長對學校“擦皮鞋”的課程豎過大拇指了。“家長們的共識就是,皮鞋都能擦,還有什麼工作做不得?這就是年輕人該有的意識。”
事實上,特殊的教育手段不止擦皮鞋一項。
在中和職中,每一個同學從入校起,都面臨著“三級課堂”的學習:第一課堂就是傳統的教室學習,通過理論知識的傳授與學習,打牢各專業學生的基礎知識。
第二課堂是“走出教室、走向校園”,幾十家面向同學們招租的“校園鋪面”,給了同學們挖掘人生第一桶金的創業機會,每年多場次的“校園商演”,也讓同學們自主籌辦、自負盈虧。
第三課堂向校外延伸,即“走出學校、走向社會”,通過寒暑假的假期創業和不定期的街頭擦皮鞋,更加真切地體會創業路上的艱辛與收獲。
從今年3?4月開始,王深連續一個月周末回不了家,原因是他在籌辦一臺群“星”雲集的商業晚會。去年,學校的另一個團隊通過籌辦商業晚會盈利6000元,王深下決心,“不能輸給他們”。
他通過同學父親的關系,從一家通信公司拉到1萬元的贊助。他又通過在開會時認識的四川某藝術職業學院的學生會主席,請到了專業的舞蹈團隊和樂隊。
還有,通過創業大賽認識的當地電視臺主持人,“朋友的朋友的表哥的女友”是“選秀達人”……這些能使晚會“星光熠熠”的“腕兒”,都被他請來了。
演出當天的門票,最高的VIP席位,被“炒”到了32元一張,最低的也要22元。校長黃宗良也“按規矩辦事”,自掏腰包,買了5張票,把一大家子都請來看演出。
直到在現場看了演出,王深的媽媽纔發出感慨:過去叛逆的孩子現在越來越能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