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9月22?23日,2012亞洲教育論壇年會在成都召開。在分論壇上,來自一些職業院校的校長和業內學者圍繞『職業教育培訓如何更加有用』的話題進行了探討。中國就業促進會副會長陳宇,就職業教育改革話題,在論壇上發言。
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
必須培養出高素質高技能工人
中國青年報:根據您的觀察,過去的10年,中國的職業教育經歷了怎樣的變革?
陳宇:我認為,中國的職業教育正在進行著一場以『如何使職業教育更有用』為方向的大變革。我國職業教育的改革,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和普通教育劃清界限;第二個階段是校企結合;第三個階段是培養敬業創新的優質人纔。
據我觀察,十幾年前,我國職業教育基本上是照抄照搬。我國教育最主要的問題,就是一度曾經脫離經濟、脫離生產,自我循環、自我服務,有點像卡拉OK,就是自娛自樂。教育界做的事情跟生產、勞動和就業都沒有什麼關系。職業院校把自己的培養目標,和本科院校混為一談,不要說大學大專層次,就連中專職高都認為自己最好是培養乾部,這是一直存在的現象。這些年終於明白了,職業院校不管是中等職業學校,還是高等職業院校,培養的是什麼?是在生產和服務第一線的技術技能人纔。這是第一個階段。
第二個階段,就是職業院校走上了校企聯合的道路。職場是職業教育職業培訓的硬約束,職場是不會聽你的,只有你去聽職場的。基於這個認識,學校認識到,工學一體、校企結合的方向,是職業院校教學改革的核心方向,通過服務企業,配合企業的需要,培養人纔。
第三個階段是和中國的產業變革、中國在全球化背景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提昇密不可分的。我們長期處在產業鏈的最下游,比如說苹果手機的生產,中國裝配產業只能分得利潤的1.8%。這是什麼概念?就是這部手機賣550美元的話,中國只獲得大約10美元。
我們不可能永遠站在產業鏈的最低端。如果要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必須培養出高素質、高技能的工人;我們不能永遠靠廉價勞動力打天下,需要有自己的創造創新型隊伍。在這樣一個指導思想下,創新型敬業人纔的培養,現在成為各個職教院校改革的方向。
教育改革在薄弱環節更容易突破
職教在為整個中國教育蹚路
中國青年報:目前,職業教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包括教育教學改革舉措有很大的改進。您覺得這會給整個教育改革以什麼樣的啟示?
陳宇:應該說,職業教育的改革探索,正在為整個中國教育蹚路。鏈條總是在最薄弱的環節更容易突破,教育也不例外。想要在以應試教育為核心的重點中學、重點大學大刀闊斧地改革,難度不小。因為大多數重點校學生的家長都寄希望於孩子考北大、考清華,校長和老師的壓力大,改革的餘地太小了。
反觀職業教育,在中國一度處在邊緣化的狀態,改革沒人乾涉,更容易有新的成就。就像日本圖書《窗邊的小豆豆》裡的主人公,本來是被傳統學校淘汰的,最後經過小林校長的創新教育,成長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職業院校的學生,本身是這套以考試為判別的制度的弱勢群體,對於他們來說,只有認識到『考試和分數什麼都說明不了、職場的表現纔是一切』的道理,纔能夠尋找到一條新的人纔培養模式。
中國青年報:針對當前中國的職業教育,在制度和政策層面,您認為還可以有哪些方面需要改進?
陳宇:中國職業教育的改革,必須從一些枝節、局部的改革,逐步進入制度化建設的階段。這個制度化建設,至少應該包括四個方面。第一,政府、企業和學校應該建立『三位一體』的辦學機制。在校企結合、工學一體的環節,政府必須起主導作用。德國、日本等國的經驗告訴我們,只有在政府的統一領導之下,纔能實現學校、企業的真正結合,使職業教育的人纔培養更有針對性。
第二,職業教育體系和國家、地方產業體系要逐步做到同步建設。職業教育不是空中樓閣,它的建設、發展,一定要和國家的產業調整、地區的產業建設緊密結合。
第三,要建立起以公共財政投入為主的職業教育多元經費保障制度。我國的職業教育,過去沒有納入義務教育范圍,經費投入一度不足。近幾年,許多有識之士強調把職業教育或者至少一個部分的職業教育,比如中等職業教育或農村地區的職業教育,納入國家義務教育的經費保障體系。除了政府投入之外,還要加大民間投入力度,包括企業和社會的投入,來共同構建一個多元的經費保障體系。
第四,建立起以勞動者為主體的中間階層勞動人事制度。職業教育能否成為教育的重點、能否形成強大的影響力,最終取決於工人的地位,取決於勞動者的地位。如果工人、勞動者的地位低下,職業教育永遠不可能成為有吸引力的教育。
在很多歐美國家,不存在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問題,對於他們的家庭來說,孩子中學或大學畢業了,去當工人,去當售貨員,不會受到什麼阻攔。為什麼沒有障礙呢?就是因為在這些國家,工人是中產階級的主體。在美國,三大汽車制造廠流水線上的工人,平均年薪是15萬美元,但是在白宮,像我這樣一個司長級別的,或一個處長,年薪只有10萬?8萬美元。所以,建設一個以高技能勞動者為主體的新的勞動人事制度,是職業教育成功與否的重要保障。
明白企業讓你乾的事
你也能被企業理解
中國青年報:當下,輿論對教育的批評非常多,不少人都在指責大學生身上這樣那樣的問題。很多職業院校的教育開始注重學生行為規范、禮儀養成等容易被忽視的東西,在注重知識教育的同時,強調對學生的全面教育。您對此如何評價?
陳宇:你說得沒錯。職業教育需要解決的,是一個人到工廠能否適應的問題。到工廠去,不論學士、碩士、博士,不懂人際關系、不懂與人溝通,和師傅、同事相處不來,也一樣會不適應。
現代社會最高的成本就是溝通成本,一個人如果溝通能力強,很多問題都可以輕而易舉地解決。溝通能力具體表現在『專業性思考、復雜性溝通』兩個層面。
曾有一個碩士研究生在微博上問我:我現在還沒畢業,但是很緊張,我想知道畢業後企業需要的最核心的能力是什麼?我說有兩方面,一是能聽懂企業告訴你的事、明白企業讓你乾的事,能理解企業的宗旨、訴求和目標;二是你也能被企業理解,你做的事情也能被認為是瞄准了企業的目標。很多博士碩士在企業之所以待不下去,就是因為在他們的觀念中,沒有以企業為中心,沒有溝通技巧,在基本的禮儀、待人接物、溝通能力上問題頗多。職業院校學生在這個問題上是碰過釘子的。以前的學生到了工廠和師傅、同事搞不好關系,無法開展工作,現在也就格外注重這方面的培養。
我一直強調,不管學什麼,最後都要用職場來檢驗。我把溝通能力概括為『專業性思考、復雜性溝通』,實際上,各個行業,都存在這兩個問題。但是,這種能力不是上課就能訓練出來,而是『磨』出來的,包括在宿捨、在打籃球時,怎麼和人打交道?
所以,有的時候,體育課比文化課重要,你能領導一個籃球隊的能力,比在文化課上幾分的突破要重要。美國沒有一個學校不重視體育,因為球場和職場有相似性,因為都有挫折、失敗、痛苦、競爭、個人與團隊的關系……正是這些微妙的東西,導致很多博士、碩士在職場上出洋相。我注意到,不少職業院校也就是通過在這些細枝末節上的培育,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交流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