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近期,大學校園裡穿著西服跑著找工作的學生漸漸多了起來。跟以往相比,這些以『90後』為主的大學畢業生,往往更青睞在網上『海投』簡歷,利用社交網絡求職,乃至選擇到邊疆支教,找到他們心儀的工作。
『海投』簡歷:找工作有時是『碰運氣』?
國慶放假,南開大學研究生二年級學生楊鵬飛是在電腦前度過的,他忙著在網上瀏覽企業招聘信息,投遞簡歷。幾天的時間,楊鵬飛投出上百份網絡簡歷。『我們把這種在網上大量投遞簡歷叫「海投」,就是不管什麼企業,什麼職位,只要跟自己的專業沾上邊,就趕緊投簡歷。』楊鵬飛說。
實際上,像楊鵬飛這樣『全面撒網,重點撈魚』的大學生求職者並不在少數。『投遞簡歷數和接到面試通知數之間有一定的比例,為了有更多的面試機會,我們都會先大量投遞簡歷,找工作有時也是碰運氣。』同樣是研究生畢業班的洪雙說。
對於『海投』的學生來說,投完的簡歷可能轉身就忘了。記者問上百份簡歷都投向哪些企業時,楊鵬飛勉強能說出來數十個,而具體的職位則一個都記不得了。
與大學生『海投』簡歷相對應的,是招聘單位對網上簡歷的『海選』。在一家大型通訊公司做人力資源工作的鄭松岳說,在招聘季每天都會接到幾百份網上投遞的簡歷,大部分簡歷都像群發的短信一樣,沒有針對性。鄭松岳告訴記者,大學生『海投』簡歷給招聘工作帶來很大的負擔。
南開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劉月波比較反對學生『海投』簡歷。劉月波說,投簡歷應該跟就業意願結合起來,『海投』簡歷沒有差異性和針對性,成功率較低,學生們與其浪費時間『海投』還不如為真正感興趣的工作做准備。
網絡求職:新渠道帶來新崗位
與以往的畢業生相比,現在的大學生求職渠道和工具更多,其中社交網絡求職和移動互聯網是求職路上新的『利器』。
最近,天津師范大學的大四學生常菲在登錄社交網站時,總會瀏覽一些企業招聘信息的發布。同時,常菲還可以通過網絡人脈關系等,了解到網絡好友以及師兄師姐就職的公司信息,通過校友推薦尋找合適職位。據了解,社交網站的招聘平臺因為有著廣泛的人脈資源,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有效率篩選,從而吸引了不少企業進駐。
社交網絡之外,不少大學生求職者利用移動互聯網為找工作加一把力。洪雙經常用手機上網了解招聘信息,投遞網絡簡歷。『有的時候不方便用電腦上網,用手機便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洪雙說。
智聯招聘市場部安品濤表示,社交網絡能使求職雙方『精確化』,節約了求職、招聘資源,而移動互聯網的應用則使大學生求職和企業招聘更加便捷。
邊疆支教:理性思考生活,熱心奉獻社會
徐毓是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社會工作專業的畢業生,她放棄了一家世界500強企業管理培訓生的工作機會,選擇到新疆支教一年。
『到外企工作跟我的職業規劃和人生選擇有很大差別,所以盡管外企待遇很好,我仍然選擇去支教。』徐毓說,『我給自己一年時間去認識社會、奉獻社會,然後回到學校讀研究生,為以後從事科研工作打下基礎。』
像徐毓這樣按照自己的理想和規劃選擇職業的學生並不少見。智聯招聘發布的一項調研結果顯示,高校畢業生在求職的過程中更加注重職業理想和發展,職業發展前景成為畢業生在求職時最看重的要素。
天津師范大學的『90後』畢業生戴喜娜已在甘肅定西支教了一個多月。在一個月的時間裡,她對生活有了新的體驗,也開始思索生命的意義。『在這裡我一天要上8堂英語課,還要自己做飯,這對於從來沒有真正乾過家務活的我來說是很大的挑戰。』戴喜娜說。
南開大學的劉維爽兩年前在新疆支教一年,現在已在一家高校工作。劉維爽說,如果說從前支教對於畢業生來說保研纔是目的,那麼現在支教的學生大多數都是為了理想纔這樣做。『為了理想他們纔跋山涉水來到偏遠地區,在異鄉忍受條件的惡劣和內心的孤獨。對於他們來說,支教是心靈上的就業。』
『我覺得現在的畢業生個性化越來越明顯,求職時也更加注重個人的價值選擇和人生實現。』南開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李曉兵說。
天津工業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鄭培文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現在的「90後」畢業生思維敏捷,創造性強,在選擇工作時也更加慎重。他們一般都有著豐富的實習經歷,對自己有清晰定位,寧缺毋濫應該是他們選擇工作的特點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