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原標題:的哥“楊庭長”的13年愛心路自學法律成公益律師
的哥“庭長”楊潤宏
只有小學二年級文化13年為農民工打贏100多場官司
讀完小學二年級就出來謀生,山西省太谷縣農民楊潤宏在太原當的哥20多年間自學法律知識,成為一名公益律師。
13年間,他義務幫助農民工和出租車司機打官司,前後為農民工打贏100多場官司,為農民工兄弟討回上千萬元資金,卻不收取分文報酬。憑著“贏了是你的,輸了算我的”的不服輸勁頭,他被很多農民工稱為“農民工之友”。
說起13年前第一次幫人打官司,楊潤宏眼前就能浮現那個農民工收到賠償款時,流了半個小時眼淚的場景。
2000年,楊潤宏在太原市建南汽車站遇到一對夫妻。男的前來問路,而女的跟在後面哭泣,一聽口音,是山西太谷縣老鄉,楊潤宏忍不住多問了幾句。原來,男的早年在當地工廠乾活時,被鍋爐蓋砸中頭部致右耳耳聾,該工廠的太谷墳場支付了醫藥費不久後就倒閉了,而後續看病欠下巨額債務,卻再沒得到一分錢賠償。兩人到該廠的太原總廠討個說法,總廠非但不搭理他們,還把他們從工廠轟了出去。
“我也不知道哪裡來的勇氣,就直接跟他們說,我幫你們打官司,不用你們出一分錢。”於是,楊潤宏開始了“律師”“的哥”的角色轉換。
打起官司來,楊潤宏纔發現,自己幾乎是個文盲。“他是1994年造成的工傷,早就過了上訴期”,當地仲裁委的工作人員說。之後的10個月,他以受害人表哥的身份四處奔波,跑了太谷不下30趟,貼進去3000多元。因為分廠已倒閉,搜集證據相當困難,楊潤宏在太谷常常一住就是一周,找工友寫證明材料、到醫院調病歷、做傷殘鑒定等等。然而,從未打過官司的他,因為訴狀不順、格式不對,勞動仲裁委員會他跑了不下100次,這官司卻始終立不了案。
2001年春節一過,楊潤宏再次去了太谷。為了能夠寫好訴狀,楊潤宏找到了一位律師,但請律師寫一個訴狀要100元,最後他央求對方打了個格式,然後將訴訟內容填了進去。然而,訴狀寫得別別扭扭,還是不符合要求。最後,法官心軟了,破例收下了他的訴狀,並再次告誡他:“開庭的時候還是請律師代理吧,我也給你說一說少收點費用。”於是,楊潤宏與呂律師達成協議,開一次庭200元。
跑了14個月,終於盼來了勝訴的判決書。受工傷的農民工獲賠5.6萬元。最終,農民工拿出了6000元給楊潤宏作為彌補,“但我自己還是墊了3000多元。”
每天下班苦背法律書籍
成為一名公益律師,義務幫農民工打官司,對楊潤宏來說有些偶然。其實當律師掙錢是他最初的“中國夢”。楊潤宏真的做了一回律師後,發現農民工維權非常不易,他決心只給貧困的農民工打官司,“贏了是你的,輸了是我的”。
為了讓自己顯得更專業一些,他沒少吃苦頭。法律條文什麼的,首先必須熟悉。每天下班回家,他都要拿著磚頭厚的法律書籍,背上1個多小時。如今,他平均每年都要幫人打五六場官司。時間長了,他也養成了主動“攬活”的習慣。在出租車行裡,的哥們喊他“楊庭長”。
“楊庭長”這些年花在幫農民工打官司上的時間和精力,比花在開的士上還多。“最忙的時候我1個月同時打7個官司。”楊潤宏說。
13年裡,楊潤宏幫人打贏了100多起訴訟官司,幫農民工討回1000多萬元資金。
“我想當一名真正的律師”
今年算是楊潤宏當律師當得最清閑的一年,可他心裡卻火急火燎。“新的刑事訴訟法規定,如果沒有律師資格證,除非你是當事人家屬或從屬於社會團體,否則不能做代理人。”這條規定成了“緊箍咒”,楊潤宏能打的官司少了很多,就連他最近一次打贏的案子,也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纔成為代理人,開庭三次後纔最終勝訴。
如今,當一名“公益律師”十多年,楊潤宏一直萌生著做一名真正律師的心願。但考取律師資格證必須本科學歷以上,楊潤宏說,他可能一輩子也沒有機會。“不管怎樣,我信仰公平正義,會一直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