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記者:讀研、讀博,本是研究學問。如何纔能讓『學術』成為承接師生關系的一個很好的紐帶?
儲朝暉:現在不少人理解或所能看到的學術僅僅是學術之果,如論文、課題、項目、學位、職稱、獎勵等,卻嚴重忽視了學術精神和學術過程,這是導致師生關系不和諧,學術聲譽下降的原因所在。現在的問題是不少導師沒有學術精神,也不參與學術過程;不少學生過於關注學術結果,忽視學術精神的獲得,這纔是問題的癥結所在。
趙小琪:我個人認為,我之所以與學生相處得較為親密,是與我抓住了『一個中心』、采取了『三種不間斷』的方法有關系的。所謂『一個中心』,就是以『學術』為中心。我自己既不想發財也不想當官,就是希望看一些自己想看的書,寫一些自己想寫的文章,雖然經常受外界乾擾不能如願,但我一直努力想達到這種境界。同樣,我也希望我的研究生以『學術』為中心。所謂『三種不間斷』,一是本科階段與研究生階段指導的不間斷,二是課堂內與課外指導的不間斷,三是在讀階段與畢業後指導的不間斷。
我的一個在職博士生對我說:老師,你對學生做的一切,學生都明白的。不然,學生怎麼畢業這麼多年了還年年從大老遠的地方來看你呢!
有生如此,夫復何求?!
關鍵詞之三:傳承記者:薪火相傳,是學術知識、精神理念的傳承。導師的責任是傳承什麼?
儲朝暉:導師首先應有愛,他首先所要傳承的也是愛。這裡的愛當然首先是愛人,包括愛他的學生,並通過他的學生將這樣的愛像傳送接力棒那樣一個個地傳遞出去;同時這樣的愛的對象還包括更廣泛的含義,比如要愛真理,它是追求真理的動力;這種愛也應包括愛物,比如對自然的愛,對社會的愛。唯有凝聚了大愛的人,纔有強大的動力成就大師,如果導師不能做到這點,就缺少最基本的資格。
第二點我認為教師要傳承責任。曾有多所學校要我在其中擔任導師,我的回答很乾脆:『負不了責任我就不能答應。』而現在不少人根本就不負責任,也掛了一堆的『導師』之名,這是很成問題的。
第三點纔是授業解惑,您有專業纔能授業,而現實中不少人根本就沒有專業,也要掛上『導師』之名,有些無中生有了。在此基礎上纔有可能完善其他方面。
陶傳進:我們社會做人的道理很多是通過師生關系傳承下來的。這正是傳統意義上老師的責任,之所謂『教書育人』說的正是這一點。但要重新做到這一點也有難度,關鍵就在於教師自己的為人修養問題。所以,教師要追求一種高的境界。
社會應有自己的話語體系、鑒別機制、褒抑機制。在政府的統一管理下,教師實際上就成了在現有的教育的規則要求下,能夠被允許吸納進教師隊伍的人。因而,教師隊伍首先發生了改變,成了純技術性職業的代名詞,失去了人本身的成分。
(記者靳曉燕、本報通訊員項健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