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積極應對處置不必談虎色變
心理亞健康並不可怕,需要的是積極應對,正確處置。
首先,社會環境要幫助孩子正確認識現實、適應現實,既不要過分渲染某些“成功人士”,也不要一味強化所謂職場和人生的殘酷,讓孩子認識到別人存在的重要作用,與他人相互溝通和交往、人際關系協調和諧、與摯友間相聚也是人生的正常需要和快樂。
其次,家長敢於接受,善於接受孩子的“不良心態”,了解他們、寬容他們,在力所能及、社會規范允許的范圍內滿足他們的各種需求;同時,要與孩子多交流溝通,對他們的非分期望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不要姑息,引導、鼓勵並支持他們做出切合實際的選擇。
青少年要學會調整心態、控制情緒,以適當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喜不狂、懮不絕、勝不驕、敗不餒、謙遜不卑、自尊自重,在社會交往中既不妄也不畏。知曉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緒和優缺點,制定自己的生活目標和理想,努力發展自身潛能,即使對自己無法補救的缺陷,也能正確對待之。同時,要接受他人、善於與人相處,為他人所理解,為他人和集體所接受。
有良好的心態,心理上的亞健康是不足為懼的。有時偶爾有點“想不開”,輔以適當的心理調節,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個具有積極、健康、向上心態的青少年,是我們時代的需要。
降低標准讓孩子自由成長
先說一件事。2011年12月11日晚,郎朗中國巡演常州音樂會在常州奧體中心舉行,筆者觀看了郎朗的精彩表演。結束後,主持人讓一個纔6歲戴著眼鏡的小女孩上場與郎朗一起彈鋼琴。主持人問這個小女孩一天彈幾個小時鋼琴,答3個小時。問她累不累,說不累。
我看了只覺得寒心。一個纔6歲本是天真無邪活潑好動的小女孩就在父母的要求下每天彈3個小時鋼琴,我真不知她的父母是怎麼想的。再說一事,今天(12月14日)看本地報紙,一個15歲的男孩跳樓死了。
青少年出現心理亞健康,除了個別因自身因素導致的外,相當多的人是受到外部的刺激而引起的。現在的孩子所承受的心理壓力比我們那個時代要大,我們小時候兄弟姐妹多,大人也沒時間與精力管我們,這會讓我們的成長相對自由。現在都是獨生子女,父母面對的是一元選擇,所以格外重視對子女的教育。這本來是好事,但物極必反,過分地看重對孩子的投入,反而不利他們的身心發育。
建議父母對孩子多放手,將名利心放下,讓孩子按照自己的心願來發展自己,成就自己。前年本地一個學生跳樓了,他生前說自己就是不想讀書,想出來開個店什麼的,父母不同意,結果發生了悲劇。其實,只有先成人纔能再成材,只有讓青少年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他們纔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加強青少年文化修養
說到心理健康,不能不涉及到一個人的文化修養問題,這也可以說是目前教育上最大的短板。表面上看,現在的學生學業負擔很重,“文化”學得不亦樂乎,但如果靜下心來仔細想一想,數理化知識可能學到不少,人文素養卻並沒有相應跟上,遇到困難和挫折,離家出走的有之,尋死覓活的也有之,問題雖然發生在青少年身上,卻足以給我們的教育敲響警鍾。
當然,作為未成年人來說,心智遠未成熟,在行為舉止上出現這樣那樣的情感小問題也不足為怪。西諺雲:年輕人犯錯誤,上帝都會原諒。對此,長者要多盡關懷之責,即便孩子出現一點心理亞健康的問題,也要看作是成長的代價,我們能做的就是因勢利導、循循善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