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很重要
導致時下青少年心理亞健康的原因很多,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穩定的心理素質是重要原因。
一些孩子從小養成了早晨愛睡懶覺、不吃早餐、愛吃肯德基麥當勞等油炸食品、暴飲暴食等不良習慣,一旦進入高中、大學或踏上社會需做“規矩”時,心理上便不適應,往往出現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二是難以抵擋游戲機等誘惑。游戲機對青少年具有很大的誘惑,一旦迷上游戲機,往往難以自拔,對青少年的身體和心理都有極大的危害;三是經不起挫折。有的孩子只能表揚不能批評,一遇挫折便受不了甚或走極端。我一位同學的女兒學習很優秀,但父母對其期望值過高,女兒感到壓力很大,一次數學考試低於80分便服過量安眠藥自殺。
由此可見,要使青少年擺脫心理亞健康,家長負有不可推卸的“啟蒙”教育責任。首先應培養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做到早睡早起,不賴床,飲食講規律,有節制。其次,培養孩子良好的興趣和正當的愛好,不溺愛,不放縱,不遷就,對孩子上網的時間和內容都要做規矩,決不讓其沈溺其中。再次,適時進行挫折教育,讓孩子從小懂得,人生有順境也有逆境,不能想要什麼就必須得到什麼,不是什麼要求和願望都能得以滿足的,遭遇挫折要學會堅強,而家長也不要給孩子過大的壓力。其實,不少孩子的心理亞健康,都能從家長身上找到病因,只要家長心態平和,教育方法得當,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心理素質,又何愁其進入學校踏上社會後因心理亞健康而落伍呢。
也要關注教師心理健康
可以這樣說,每個青少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心理亞健康的問題,甚至包括幼兒園的孩子。原因眾所周知:來自學業成績、同學關系、班乾部競選等方方面面,這就決定了青少年不可能沒有心理亞健康的狀況出現。
而這一切的一切,因素是多樣的、綜合的,比如僅僅就學業成績來說,就讓孩子面臨不能夠承受之重:班級平均分、優秀率、及格率……就直接取決於班級中的每個學生,一旦某個學生成績下滑,就必然影響到整個班級的各類排名,於是乎,科任教師、班主任老師自然要擔負來自學校與上級主管領導以及學生家長、社會一股腦湧來的種種責問與壓力。如是,教師當然會尋求破解的通道而“轉嫁”責問與壓力——對學生“興師問罪”。接下來就可能是各科教師輪番“轟炸”:擠出時間為學生無償地補差補缺,以致學生沒有適當的休息時間而身心疲憊,出現“神經癥”也就不可避免,甚至愈演愈烈了。
因此,要想化解青少年心理亞健康的問題,關注教師心理健康,是一個不能忽視的方面。
不要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
青少年心理亞健康問題值得父母們關注,建議不妨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是父母要多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父母往往比較關注孩子的生理需求,而對他們的心理需求則容易疏忽。每一年齡階段的孩子心理需求的合理滿足,都是孩子信任感、責任感、情緒穩定性、健全個性發展的前提。
二是對孩子持一種適度的期望。過度的期望是當今父母養育孩子的典型特征之一,也是孩子心理問題的主要根源。在對孩子提出期望之前,父母不妨先評估一下孩子的智能特點、興趣范圍、個性特征,以孩子自身發展的特點作為期望的參照和出發點,不要好高騖遠。
三是給孩子足夠的心理空間。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使孩子大多有了自己的居室。但是,孩子的心理空間並不會因為物理空間的擴大而“水漲船高”。事實上,孩子希望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秘密,有自己自由自在的、獨立的時間與空間。在父母一廂情願的“圍”、“追”、“堵”、“截”下成長起來的孩子,通常缺乏自信自律,情緒起伏不定,應對挫折的能力也較差。俞鳴洪
為孩子減壓是門藝術
中考,高考,畢業後找工作,歷來是孩子的“心病”高發期。作為家長,當然希望孩子能考個好成績,上個理想的學校,有個好工作。但很多時候,不會都事隨心願的,這時,缺乏社會實踐和人生歷練的孩子,特別容易情緒化,這時更應該為他們減壓,以適當的開導,將心比心的“戲說”來緩解和消除孩子的精神壓力、思想困惑,幫助他們克服抑郁、焦急,走出心理障礙。
我們畢竟比孩子多了些生活經歷,對他們要多引導和疏緩,多交流,多寬容,少發泄,不要衝突。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會慢慢懂事明理的,大多數的“心病”便會不“治”自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