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自主招生對考生而言只是擺脫“裸考”的機會
記者采訪的一些教育界人士認為,自主招生考試之所以讓考生疲於奔命,最根本的原因不在於安排密集,而是現行自主招生對考生而言只是擺脫高考“裸考”的一個機會。
上海交大附中的高三學生徐嵐,參加了復旦“千分考”、“華約”聯考,還將參加華東政法大學的自主招生考試,在“華約”中她選報了上海交大。身為文科生的徐嵐覺得,決定報考哪所大學主要還是看分數,“復旦和上交大是一個檔次的,能考上哪個就上哪個。”
復旦附中的孫同學也參加了復旦“千分考”和“華約”聯考,“華約”中選報了上交大和浙大,她告訴記者,“如果復旦要,就去中文系,如果上交大要,就學理工科專業。”
記者采訪發現,考生在選擇學校方面,並沒有什麼特別考慮,大多是按照各高校歷年的錄取分數檔次來決定。“北大、清華是第一集團,能衝就衝一下,復旦、上交大肯定是上海考生的首選,其他一些高校則是保底,多一個機會也好。”一名考生直言不諱。
這表明,多數考生只是把參加自主招生考試視為考大學的“捷徑”,他們在選擇學校時,多是根據高校的牌子和錄取分數線而定,而非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
而考生的壓力也主要是來自能否獲得預錄取或加分錄取的資格。接受采訪的考生普遍表示,如果拿不到這張入場券,要想“裸考”進名校將會很難。為增加被錄取機會,考生參加多場考試也就很正常了。
上文提到的那位上外附中的學生家長就表示,現在要想上復旦,就必須參加“千分考”,“裸考”是不會有什麼機會的。
另一方面,國內高校辦學特色不鮮明,也是令考生四處趕場的原因之一。
上海一位高中老師坦言,和國外的高校相比,國內高校缺少辦學特色,都聲稱自己是綜合型大學,考生和家長也只是泛泛了解高校的情況,“比如文科好的學生,就會首選北大、復旦;理科好的,就會首選清華、交大。至於其他一些不是特別有名的高校,考生和家長就更不清楚了,只能按照高考錄取分數來分檔次。為了增加機會,就盡量多考幾個,反正這些學校都差不多。”
自主招生還是少數人的游戲
“撞車”的熱鬧讓大家忽略了另外一個事實,那就是參加自主招生考試的考生只是高考考生中一小部分,自主招生還是少數人的“游戲”。
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參加高考的人數為933萬,雖然近幾年這個數字都在下降,但估計2012年的考生人數不會低於900萬。而自主招生方面,今年參加“華約”聯考的有4.7萬人,參加“北約”聯考的有2.8萬人,參加“卓越聯盟”聯考的人數為3.5萬人,參加復旦大學“千分考”的為1萬餘人,加起來也就是10多萬人。這其中,很多考生是重復報名,也就是說,參加這4次考試的實際人數肯定不足12萬。即使再加上其他幾十所有自主招生資格的高校,全國參加自主招生考試的考生也到不了20萬人。
實際上教育部規定的高校自主招生比例就是5%,特殊情況也不得超過10%,“其實高考還是高校錄取考生的主要通道”,上海交大招生辦主任陶正蘇說。
換句話說,看似熱鬧的自主招生考試,和大多數高三考生沒什麼關系。
與此同時,大學轟轟烈烈的自主招生和中學教育之間仍然沒有很好地銜接起來。
今年,退出“北約”的復旦大學推出了“望道計劃”自主招生試點。今天和昨天,“望道計劃”舉行面試,其中蘇浙滬地區237人,全國其他地區586人。
經過了一天半的面試,復旦大學一位文科教授感慨,目前國內中學教育體制的改革跟不上大學的改革,“大學改革走得很快,但是中學還是在應試的模式裡面。”
這位教授認為,目前中學教育中最突出的問題是兩點:一是學生在中學期間學習的時間太長,課外時間太少,所以有大量需要讀的書都沒有讀,只能用碎片的時間去讀網絡上的文章,“《明朝那些事》就是他們讀的歷史書”;二是因為應試教育,所以學生的自主性、創新性思維比較欠缺,這是整個中國教育體制的問題。
而另一位參加面試的文科教授很同意這種觀點。“中學和大學之間真的是有一個很大的斷裂”,他告訴記者,他問過這兩天面試的同學,有的同學每周7天完全不休息,有的一周休息半天,最多一周休息1天,幾乎沒有正常休息兩天的,“文科是需要大量時間去閱讀的,這樣天天學習哪有時間去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