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上SNS找“兄弟姐妹”
“我周圍同學在高三斷網的也有,但肯定是很少數。”小文是上海虹口區某中學的高三學生。她坦言,許多同學已經習慣於“利用別人喝咖啡的時間”上“人人網”轉轉。即使到了最繁忙的高三,他們之中的大多數只會減少點頻率,因為網絡已經成為他們社會交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你可以沒有電話、手機、郵箱,但不能沒有人人賬號,除非你選擇當個書呆子。”小文笑稱自己是在初中時被人“拉上賊船”的。“那時候還叫校內網。有一段時間,下課和幾個要好朋友閑聊,突然發覺自己一句話都插不上。雖然我也看電視翻雜志,但是他們說的電視劇、動漫、MV、明星甚至笑話段子,我都不知道。”在同學的鼓動下,小文注冊了一個賬號,纔又跟上了大家的節奏。
作為獨生子女一代,沒有朝夕相處的兄弟姐妹,搬進獨門獨戶的公寓房更失去了往日弄堂裡一起嬉戲的鄰居伙伴,如今的中學生們轉向網絡找尋自己的“談伴”和“玩伴”。幾年的“人人”生活,讓小文非常興奮。“其實你真要說我們整天聊的有什麼大事,倒也未必,很多事情肯定還是要當面招呼一下或者打電話,但有了網絡,確實和同學之間交流更多了。”套用一個網上流傳的段子:“用人人,世界盡在掌握!你可以輕松找到情敵、前對象、對象、好朋友、前對象的對象、對象的前對象、好朋友的對象、對象的好朋友、情敵的前對象、前對象的情敵、情敵的好朋友、好朋友前對象的情敵……”小文感覺,“人人網”雖然沒有傳說中的那樣神通廣大,但自己的交友圈確實一下子變大了很多。“能多和熟悉的朋友聯系,那就不說了,隔壁班級半熟不熟的在網上也可以天天見面聊天。一些社團裡碰到的同學,或者校外補課時認識的朋友,要我當面問他們qq和手機,那不尷尬死?但我只要知道他們的名字,到人人上一搜,就可以加上好友啦。”
從表面上看,作為新新媒體的SNS網站是與傳統網絡精神相背離的。傳統網站的精神在於虛擬和開放,而SNS網站卻是一個熟人社會,在早期,這些網站嚴格規定實名制和邀請制——“非請莫入”,十足一個封閉的小圈子。SNS基於哈佛大學的“六度分割理論”,更強調網絡身份與社會現實身份一一對應,在這類網站上,一個個賬號和昵稱更多地能和現實的身份相對應,看似虛擬的IP,基於一個共同的社會身份(同校同學)或共同的愛好(電影、音樂)等聯系在了一起,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傳播的並不僅僅是信息本身,還有信息發布者真實社會身份所帶來的信息。盡管賬號都有昵稱,但更多的是有郵箱、手機,還有真實的相片,通過這些資料可以很容易在線下與真實的某個人發生聯系。照小文的話來說,“同樣一條明星八卦,一個陌生的網友發帖和我同學點名@我的感覺能一樣嗎?”
春節前,小文和同學在網上集體改名。“我的生日快到了,同學叫我文除夕。”在一大群花花綠綠的改名名單中,完全比拼各自的人品,同學中有覺得改得好的,當然也就有改得比較慘的,比如“張兒童”、“林愚人”,還有一個學妹頗不情願地被改名為“孔反恐”。
每到生日,小文最先收到的祝賀就是“人人”上的各類虛擬蛋糕和鮮花。“我一打開郵箱,就發覺收件箱爆滿,表情一大堆,感到特別溫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