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前日,一篇名為《我和爸爸的便當盒》的日本小學生作文在微博上被累計轉發了3萬餘次,連姚晨、任志強等都忍不住轉發揮淚推薦。這篇作文獲得了“朝日學生新聞社”舉辦的第四屆作文比賽最優秀獎,無數網友讀後表示一陣鼻酸。不過很多網友在感動之餘也提出反思,我們的孩子能寫出這樣的作文嗎?
日本小學生在作文中流露的真情打動了無數人。可感動歸感動,由此就認定中國的孩子缺乏這種真情實感,繼而將責任全推給當前的教育模式,認為應試教育將中國的孩子培養成只會寫假大空,這其實是走入了另一個誤區。
日本知名教育學者親野智可等說過,父母的投入決定孩子的未來。投入什麼?除了大量時間、金錢以及經歷外,還有就是家庭教育。這恰恰也是此篇作文的感人之處———小作者正是受到了爸爸的影響,用了他的便當盒後,纔會想要代替爸爸照顧家人。換言之,這篇好作文取得成功的“軍功章”裡,其實有小作者在天堂裡的爸爸的一份。那麼,與其質疑我們的孩子寫不出好作文,倒不如反問,我們的孩子有這樣的爸爸媽媽嗎?調查顯示,因為工作和家庭的壓力,大約40%的職場媽媽稱自己沒有足夠的時間陪孩子。忙是現代人的特征,因為忙,所以擠壓掉了很多東西,這其中就包括陪孩子的時間。
正是因為陪孩子的時間少,我們對教育纔會有很深的誤解。一次幼兒園老師要求孩子填寫父母職業,引發網民嘩然,有說老師會據此不公平地對待孩子,有說是利用父母的關系辦事。可家長們後來纔知道,原來這學期有家長與孩子互動的課程,填職業是想邀請父母參與其中,通過一起玩游戲的方式讓孩子了解父母平時都做些什麼。也正是參加了這個活動,纔明白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老師說,現在孩子的詞匯量非常大,有時會冒出老師聽了都會拍手稱好的詞語。這樣的功勞,顯然來自家庭教育。在被日本小學生和爸爸的便當盒感動後,更應當反思的是,教育不該只是學校的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