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在九曲十八彎的山路上家訪
家訪是每次支教的重要內容。雖然交通不便,四周的黃土高坡也沒那麼險峻,但支教隊員所走的山路仍是驚心動魄。“這些學生家有的還算近,步行20分鍾左右,有的則很遠,單程要走2個小時。我時常在想,是什麼力量讓這些孩子每天走這麼遠,堅持上學。後來我明白了。當地雖然窮,但人們很重視教育,有的父母即使在外辛苦打工、撿破爛,也不讓孩子輟學。‘家有千石糧,不如一人在書房’,是無數西部大山農民的信條。”與梁鈳同在東師人文國際經濟與貿易系的陳懂勤同學說。
看看梁鈳筆下的會寧山區老屋是啥樣:“簡單,錯落有致,破舊,明了乾淨,任何一家的屋子都是那麼疲憊,嘗盡風雨發黃的窗紙汲取了他們生活的艱辛,刻下他們長長的嘆息和佝僂的身影。粗糙的泥土,發黑明亮的瓦片記錄了孩子們成長的足跡,這些天真燦爛的笑聲是這陳舊的老屋裡唯一的亮點,發白的土牆上貼滿一張張喜慶的大紅獎狀。除此再也找不到額外的修飾,一桌,一椅,熱情的氣息在這簡陋的小屋飽滿豐富。家訪頃刻被包圍成一個小圈,一雙雙透澈的目光,帶著微笑,飽含感情。近距離地瞅著,一言不發,這是他們最豐富的內心表白。”(摘自梁鈳的《老屋》)
在這四處黃土高坡的山溝子裡,不管是學生,還是家長;不管是當地老師,還是送菜的農民,大家都對這些支教大學生們格外的熱乎。當地人對知識的尊崇和渴望,讓梁鈳他們更堅定了做好支教工作的信念。支教的20多天裡,這些“小老師”們開設了豐富多彩的課程:魅力語文、特色數學輔導、英語視野、自然科學、地理、勵志人生、音樂、美術、體育比賽等等,這些課程讓孩子們看到大山以外的世界,為他們注入了新思想、新知識、新氣息。
用樹枝在沙土上練字孩子們感動志願者
生硬的饃饃,冰冷的涼水,用樹枝代替筆,用地面做紙,孩子們一遍一遍地重復著。崎嶇的山路,狹窄的羊腸小道,光禿的山脊……這就是西部山區貧困孩子上學的真實寫照。
支教期間,梁鈳他們總會被眼前的所見所聞感動。在這裡念書的孩子,有相當一部分離學校很遠,正因為如此,孩子們每天都把一天的乾糧帶足,而他們的午餐無非就是一瓶水,一些饃饃,一個辣椒,或者一個辣片。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孩子們卻吃得津津有味。對“小老師”們帶來的學習用具,孩子們更是愛不釋手。要知道平時他們除了課本,沒有任何課外讀物;作業本除了學校發的以外,都是買最便宜的大白紙裁了用線訂上的。即使這樣,為了節約紙張,老師都是領著孩子們在沙地上練字。
由於學校偏僻,這裡的孩子對什麼都充滿好奇,總想更多知道大山以外的事物,上課爭先恐後地舉手發問。於是,梁鈳一有空就和孩子們談理想、談未來,說得最多的就是好好學習。
每一次支教離別的場景都讓人心酸,孩子們哭得像個淚人,乞求梁鈳他們不要離開;家長們有的走上幾十裡山路為他們送行。“小梁老師,真捨不得你們走呀,我們全家忘不了你的大恩,等娃將來走出大山,有出息的時候,一定要好好報答你。”
4年了,支教志願者們的腳步沒有停下。如今,在梁鈳的策劃下,“梁鈳暖春愛心助學公益組織”構架已經完成。他還在新浪微博、人人網上建立了自己的網頁。梁鈳說,他希望全社會都來關注西部貧困山區孩子的學習狀況,幫扶更多的貧困山區留守兒童,給大山裡的孩子們帶去更多的文具、圖書等文化幫助和衣物資助,讓他們吃好穿好,健康成長。
梁鈳還想回西部工作
梁鈳為西部義務支教的舉動在社會上引起一定反響後,他的執著也遭到了一些人的質疑。有人認為他在“作秀”,還有人認為他想從中撈取好處。梁鈳說,自己沒考慮更多,“如果我真想圖點什麼,那就是讓山裡孩子的生活有一點點改變,讓他們多學一些文化知識,多感受一些大山以外的氣息。”“有時候我也問自己,你這麼付出到底能給孩子帶來什麼?的確,短短幾周的支教不能給他們很多知識,甚至不能培養出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面對信息閉塞、交通不便、十幾年沒離開過家鄉的山區孩子,我們的付出就像一顆石子,會在孩子們的心裡激起幾圈漣漪,這漣漪說不定什麼時候就能生根發芽。這就夠了。”
今年7月份,梁鈳即將畢業步入社會。他告訴記者,畢業後他還想回西部工作,“過完年一直在蘭州這邊找工作……目前不是很順利,我想堅持到四五月份,如果不行也可能回長春試試。長春是我圓了大學夢的地方,也相當於我的第二故鄉。”
梁鈳很喜歡電視劇《士兵突擊》中許三多的座右銘:“不拋棄,不放棄。”他說,“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家,在不同時刻,在不同地方,任何時候都不能丟棄這個家,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根都丟了,那他還剩下什麼?”“我們一方面幫助孩子,另一方面也在淨化我們自己,支教的經歷是你在大學書本上學不到的。說到這我想到一個女孩,她是跟我兩次到西部支教的付曉霞同學。她第一次去時什麼也不會做,不會做飯,每次爬山路都覺得累,走得很慢,可她堅持下來了。第二次去時她不但學會了做飯,而且學會了如何去管理一個團隊,把大家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你能說她不是支教的受益者?”
這就是一個即將畢業的大學生的心靈獨白。為了西部,為了“貧困娃”走出大山,擁有心中的一片藍天和夢想,梁鈳仍在繼續前行……(記者肖虹通訊員解克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