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2010年9月,我市組織的名優退休教師下鄉支教計劃正式啟動,首批23名退休教師奔赴農村學校支教。2011年9月,第二批33名“常青樹”又啟程去農村學校工作。
一年多來,這些“常青樹”為農村學校帶去了先進的教育理念,以及他們多年來積累的寶貴教學經驗。
老翻譯為第二故鄉出力
人物:退休英語教師吳忠文
“吳老師,新年好!”春節期間,70歲的吳忠文老師走在校園裡,聽到這樣的問候,總會笑瞇瞇地點頭致意。他說,聽了一輩子的“老師好”,現在仍然喜歡聽。
吳忠文是襄陽一中退休英語教師,年輕時,他曾被外交部選中,派往中國駐埃塞俄比亞大使館擔任翻譯,前後工作了6年時間。2004年,吳忠文和老伴一起來到成都的女兒家。幾年下來,他把成都當成了第二故鄉,並於2011年參加了“常青樹”活動支教農村學校。
“別看我今年70歲了,我的身體可好著呢,眼睛不花,啥毛病都沒有。”吳忠文的工作地點是大邑縣悅來鎮學校,他的主要任務是培訓悅來鎮學校的英語教師,為學校的英語教育出謀劃策。“教了一輩子的英語,這些可是我的長項。”吳忠文樂呵呵地說。
悅來鎮學校有160多名老師,1400多名學生。每到星期三的下午,吳忠文就為老師們進行集中培訓。“從我支教的幾個月裡,感受到了這裡孩子對英語的熱愛和渴望。”吳忠文說。他鼓勵學生們開口說英語,還在學生中開展英語口語演講比賽,調動起了學生們對英語的濃厚興趣。為了營造英語環境,吳忠文還自編了幾套練習用語、課堂用語和常見縮略語,受到師生好評。
學監瞞著家人去支教
人物:退休語文教師曹中晏
2010年,射洪中學的退休語文高級教師曹中晏成為了“常青樹”之一,他是首批“常青樹”中唯一的一位學監。
有著40年教齡的曹中晏退休後住在成都女兒的家中,獲知我市面向社會選聘名優退休教師的消息後,他瞞著家裡人報了名,直到即將赴任,他纔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向家裡人做了“交待”。“我的三個兒女全都表示反對,還問我是不是缺錢花。”但曹中晏顯然圖的不是錢,已經習慣教學工作的他,只能和兒女解釋,自己想發揮餘熱。
曹中晏認為,課堂教學永遠是學校一切工作的中心,也是學監工作的重心。聽完每堂課,曹中晏都要及時和老師們交流。他還根據各學年不同的特點,在高一、高二年級打造有效課堂、實效課堂、高效課堂“三效課堂”,在高三年級打造高效復習課和高效評講課。
因為“常青樹”下鄉支教計劃是我市的首創,並沒有可供借鑒的經驗,因此無形中曹中晏還承擔著“探路”的職責,他受市教育局委托,先後起草了《成都市“常青樹”計劃學監工作條例》和《成都市“常青樹”計劃學監工作實施方案》。去年9月,曹中晏再次受聘“常青樹”學監,他計劃把工作中心逐步轉移到都江堰市全市的中小學當中。
農村學校來了個教授
人物:退休教授唐中一等
69歲的西華大學退休教授唐中一也是“常青樹”,去年9月他來到大邑王泗鎮學校支教。“教授來教我們了!”農村的孩子們對唐中一的到來感到特別興奮。唐中一特別強調培養中青年教師。他深入王泗鎮學校初中部的一線課堂進行教學調研,尤其是對初中數學和物理學科的教學教研工作進行了深入細致地指導,一個多月就聽了40多節課。同時還與一些教師結成了“師徒對子”,進行跟蹤聽課指導。
在大邑縣安仁鎮中學工作的“常青樹”李代建也是一位教授。到安仁鎮中學後,李代建提出了開展他已實驗成功的《國際音標過關》課改項目的想法。得到學校和老師們的支持後,馬上印制了500多套教材,並為師生們刻錄了光盤,在學校掀起了學習國際音標的熱潮。安仁鎮學校七年級三班的何亞琳在一篇題為《學習國際音標的快樂》的文章中寫道,“第一次學習國際音標我怎麼也拼不會,後來在老師的幫助下我學會了國際音標,所以我考了一個理想的英語成績……我要感謝李教授的教學方法,讓我在英語中感到快樂。”不止何亞琳一個人有這樣的體會,安仁鎮學校黃忠文發現,班裡的學生對學英語的興趣空前高漲,以前那種看到生詞就會畏難的情緒漸漸消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