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不能把孩子當成“投資”
經常聽到不少家長抱怨:“人家孩子行,咱家孩子憑什麼不行?”很多代表委員表達了這樣的觀念:每個孩子都會在成長過程中呈現出不同的個體特點與差異,學會發現並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是目前我們家庭教育急需的。
“孩子在獨立發展過程中,會遵循一般的發展規律,也會呈現出個體特點,同樣是學習一樣東西,有的學得快,有的學得慢。家長應該善於了解與發現,從而創造條件,讓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尤其是優勢領域得到全面發展。”劉焱說。
“和郎朗同時練鋼琴的孩子成千上萬,但真正脫穎而出的有多少?這說明孩子的成長是個性化的,依據其自身天賦和個性發展,家長不應以模仿、從眾、單一的模式教育孩子,而忽視了固有的家庭文化。”孫惠玲委員強調,“家長不能把孩子當作‘投資’。教育要有前瞻性,培養孩子的眼光不能僅僅局限在當下,而是要考慮到20年、30年之後,要讓孩子具有適應將來社會發展的能力。”
“現在很多家長往往只看到智力開發,注重知識和纔藝的學習,卻忽視了孩子身體素質的鍛煉、道德行為的養成及審美情趣的培養等。以學鋼琴為例,很多家長並不會帶孩子聽音樂會來提昇音樂興趣與素養,而是將鋼琴課變為課程訓練強加於孩子。其實,審美情趣與道德修養纔是家庭教育需承載的重要內容,是在家庭生活中耳濡目染逐漸形成的。”劉焱強調,“別把家庭教育當成家庭課堂,那就失去了家庭教育本真的意義。”
建立合理的教育評價體系
代表和委員們強調,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的神經末梢,家庭教育的困境是整個教育制度困境在一定程度上的顯現。倡導理性的家庭教育,離不開教育制度的改革。
張濟順強調,首先要從完善高考制度做起,深入探索多元評價體系,通過自主招生制度、一年多次考試、提昇高中綜合能力評價在高考錄取中的權重等“稀釋”高考壓力,改變一考定終身的現狀,幫助家長和學生以平常心來對待學習,從而建立起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
“現在很多用人單位在招聘時都會說‘非985不要’、‘非211不要’,這是一種顯性歧視,背後還隱藏著中國社會對教育評價的誤區,名校與一般校的差距被刻意強化了。這種不合理的評價機制更將名校塑造成一個神話,成為父母的唯一目標,從而進一步促成了不當的家庭教育觀。”李冬妮委員強調,“改變這一狀況還有賴於社會整體生活水平的提昇,只有當基本生活不再成為難題,人人有能力追尋自己的愛好時,人們對教育的評價纔更趨於合理。”
孫惠玲說,“我發現很多教育理念先進的國家更強調對孩子學習能力、自信心與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而不是知識與技能的開發,這對我們具有啟示意義。從國家發展與民族強盛的長遠來看,培養出學習能力強、具有較強自信心與責任感的下一代更加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