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作為一個擁有上百所高校的教育大省,卻有超七成大學生不願意在鄂就業,寧願“東南飛”。近日,湖北工業大學經濟學教授胡放之帶領的研究團隊與湖北省總工會進行聯合調研,整理出一份關於“招工難、用工難”的調查報告,獲得省領導和全國總工會的重視。
大學生:超過七成不願在鄂就業
胡放之教授的這項調查歷時3個月,走訪了華中師范大學、湖北工業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夏學院等不同層次的5所省內高校和29家人力資源機構。受訪的355名求職者中,具有大學本科學歷者佔88人。
調查顯示,大學生理想的畢業去向,62.5%的選擇找工作,8%的選擇自己創業,29.5%的選擇考研或者出國。而就業首選地區,70.4%的學生希望去北京、上海或者東部發達地區,願意留在本地發展的學生明顯不足。
與此相對的是,受調查的236家省內用人單位中,出現“用人難”現象的比例高達88.2%。
企業:檔次和待遇是兩大“門檻”
“人往高處走,哪裡的企業平臺好、待遇高,畢業生肯定就願意往哪裡流動。”胡放之說,湖北目前國有企業和改制企業多,用人需求並不旺。近年新興的高科技企業又對人纔技術能力等有較高要求。“大學生更多集中在非重點高校和高職院校,能滿足這些工作要求的人其實不多,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就業問題。”
調查中,最能吸納人力資源的我省中小型企業用人“層次”卻顯得不高,56.8%的企業最缺的崗位是普工。“大學生剛從學校畢業,雖然尚無熟練的工作技能,但又不願像農民工一樣去做普工的工作,這更加劇了就業難的尷尬。”
胡放之表示,調查中,我省本科畢業生的平均月薪在2000元左右。“有些地方可能還達不到這個標准,為了獲得更高的收入,學生去發達地區就業也可想而知。”
高校:課程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
“根本不進行仔細的市場調研,不管一本、二本還是三本,所有高校的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都幾乎相同,這樣不造成某些專業人纔需求的飽和纔怪。”胡放之認為,高校喪失自身特點的盲目“同質化”,直接導致了急需專業人纔的企業無人可招。
他表示,現在不少三本院校在學制等方面照搬一本、二本高校,但在就業市場上,學生們在文憑上又明顯“底氣不足”。他建議應適當縮小學歷教育規模,擴大職業教育辦學,“德國的職業教育佔所有大學教育的70%,很好地推動了該國制造業的發展。我們也應該有條件地將獨立院校改制為職業技術學院,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讓學校成為高級工程師的搖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