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國際化學界頂尖學術期刊之一的《美國化學會志》不久前刊發一篇題為“新型熒光Ag-S簇合物”的論文,介紹一種此前在國際上從未被報道過的會“發光”的硫銀簇合物。論文第一作者署名為:廈門大學李根。論文發表後,在學術界引起不小的轟動。除了發現本身的科學意義外,引人眼球的還有李根的身份——一名廈門大學在讀本科大二學生。很多人想知道,一個剛入大學不久的20歲“毛頭小子”,何以能做出這種“世界首次”的科研成果?
“李根現象”的背後隱藏著本科教育的什麼規律?我們就通過幾組關鍵詞來解讀廈門大學近年來在培養創新人纔方面的“思”與“為”。
關鍵詞一名師上一線
養纔之要務,莫先於延聘名師;教學之要務,莫重於名師垂教。廈門大學地處東南海隅,但學校從創辦之日起就提出,“使學校雖足不出國外,而其所受之教育,能與世界各大學相頡頏。”因此,廈門大學歷來極力羅致人纔,堅持名師名教授給本科生上課。
該校規定,所有教師必須承擔本科生導師工作,教授必須給本科生上課。自2011年秋季開始,廈門大學進一步明確要求,低年級本科生課程必須由高職稱教師承擔並形成制度。學校要求,每年的第一次辦公會議、第一個議題必須是關於本科教學方面的議題。學校在重要崗位設置上,對於獲得國家級、省級教學成果獎,承擔國家級、省級精品課程建設的優秀教師,以及本科教學中作出突出貢獻的教師將給予優先考慮……通過這些“剛性”措施,學校進一步鞏固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的基礎地位。
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是全校科研任務最重的學院之一,但是“名師給本科生上課”早已成學院共識。院士、長江學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特聘教授等組成的頂尖教師團隊堅持給本科生上課,現在該院的六大化學基礎課均由院士與名教授為教學骨乾參與教學。不僅如此,長期以來,該院黃本立、萬惠霖、趙玉芬、鄭蘭蓀、田中群等一批中科院院士和名師名家堅持為大一、大二學生開“院士論壇”等各類講座,深受學生歡迎。
關鍵詞二興趣唱主角
2011年下半年,劉銳正在讀大三,因為對“城市”主題感興趣,這個人文學院中文系男生一口氣選修了三門與此相關的課程——歷史系的《中國城市發展史》、《城市:歷史與空間》,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的《城市景觀原理與設計》。
一個學期下來,劉銳坦言,自己收獲很大,尤其是《城市景觀原理與設計》這門課,“以前聽本系的課,都是帶著文史的思維去聽,而聽這門課則要從建築學的思維和角度來聽,開拓了視野,也帶給自己不一樣的感受”。
像劉銳這樣“大跨度”選課的學生在廈大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據廈門大學教務處處長譚紹濱介紹,目前,廈大每個長學期的選課量達到19萬人次,人均選課量達到9門次,每學年除單獨開設的全校公選課之外,另有885門專業課面向全校開放,跨專業選課達2萬多人次。在廈大,學生自主編排課表已成為學生每學期必備的“必修課”。
廈大學生的這種充分自主學習得益於該校2008年實施的一項教學改革。這項改革核心之一,就是打破學科專業界限,實施課程資源共享。通俗地說,即“必修當中有選修,選修當中有必修”。
除資源共享之外,新教學計劃的另一個亮點是實施“平臺課程建設”。學校要求每個單位必須把本學科本專業最必要、最基礎、最核心、最有價值的課程梳理出來。課程實行歸口管理,由本學科最為資深的教授作為課程建設項目負責人。
廈門大學副校長鄔大光說,通過這兩個方面的改革,學校希望學生在保持知識廣度的同時也保持必要的知識深度,在給學生最為基本的知識、能力和技能方法訓練的同時,鼓勵學生廣泛涉獵,在不同學科專業的自由徜徉中形成自己的學術旨趣。
關鍵詞三真刀真槍“搞”科研
科學是人纔培養的重要手段,這已經成為現代大學人纔培養的基本原則。廈門大學從創校伊始,就提出“研究高深學問、養成專門人纔、闡揚世界文化”三大任務。教學相長、教研相長,教學與科研相融合成為學校人纔培養的基本理念。
學校每年都開展校內數學競賽、物理競賽、電子設計等10多項參與面廣、覆蓋面大的學業競賽。2011年,學生參加數學建模、電子設計、結構設計、工程訓練、程序設計、英語寫作、物理知識、化學知識、機械創新、海洋實驗技能等各類學業競賽的人數接近15000人次。2007年,學校入選首批“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迄今,各級別計劃已立項近600項。除校級的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之外,各個學院還有名目繁多的“育苗基金”、“凌峰計劃”、“感恩南強基金”、“天生我材創新基金”……多樣化的科研創新活動機會,為對科研感興趣的學生進入實驗室創造了便利的條件。用李根同學的話說,“當別的同學還在學習理論知識的時候,他便有幸進入了該院王泉明教授實驗室,跟隨王老師及師兄師姐在實驗室裡‘真刀真槍’地接觸科學。”
除了給學生創造科研機會之外,學校一直致力於實驗教學方法改革。目前學校建有21個本科教學實驗中心,建設5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0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1個現代化的校內工程實訓中心。這些實驗中心,一個重要改革就是改變傳統的知識技能體系,而采用模擬科研過程,按照真實科研過程“技術、方法、路線”重新構建技術遞進性的實驗教學模塊化內容體系,強化了學生的科研思維、科研設計和操作技能。
在廈大剛剛公布的2012年度工作計劃中,今年學校本科工作的主題是推進實踐育人。其中工作重點之一就是盡可能地讓學生真刀真槍“搞”科研。廈大表示,學校將千方百計創造條件,盡可能把科研優勢轉化成人纔培養優勢,讓學生在真實的科研體驗中成長、成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