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據報道,同濟大學今年將與全國20所知名高中攜手合作,推出『苗圃計劃』。經過遴選得以參加該計劃的高中生在接受相應科研培訓、經過相關考核後,能享受同濟大學的自主招生優惠政策。
【主打觀點】培養創新人纔高中和大學應無縫銜接
-熊丙奇
同濟大學推出的『苗圃計劃』,與此前一些大學推出的中學創新實驗班,具有同樣的性質,就是通過大學與高中攜手,給高中生提前接觸大學課程、實驗室和教授的機會。這種嘗試,與國外高中生可選修大學課程有相似之處。一方面可以讓高中生獲得更多的教育資源,另一方面,也可以作好高中和大學的銜接。在美國,高中生選修大學課程,既可以在申請大學時被認可,還可作為大學課程學分。而在我國,這種大學與高中的合作嘗試,可以拓寬高中生的視野,讓高中生降低適應大學學習、生活的難度,同時能更好地融入大學教學。總體來說,這種高中與大學的攜手,是符合教育規劃綱要所提出的創新人纔培養機制思路的。
但是,在目前大學和高中聯辦的各種創新實驗班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高中生享有大學教學資源還會受到一定的約束。其次,一些高中以舉辦創新班為名,給學生加課,增加學生的負擔。
當然這種情況,也與目前高校的自主招生體系有關。學生獲得自主招生資格之後,還要參加高考填報志願,因此,高中生必須一手准備高考、一手准備自主招生,因此,創新項目的活動安排也會受到高考的制約,不少教學活動停留在『點綴』層面。
高中和大學的銜接,是擴大學生學習選擇權的大勢所趨,目前大學與高中聯手舉辦創新班,只是邁出了第一步。要讓更多高中生可以享有大學資源,關鍵還在於在高中推出學分制,以及推進大學自主招生,並在自主招生中建立多元評價體系。如形成這樣的教育制度,那麼,所有高中生都可以自主選擇可供中學生選修的大學課程,把這些課程的成績作為申請大學的依據,同時在大學學習中,免修相應課程的學分。這就把學生的自主權交給學生,建立起高中和大學真正的無縫銜接。
【唱唱反調】須對『育苗』全過程關注
-張瀅
媒體報道稱,同濟大學推出『苗圃計劃』,主要目的為了貫通大學與中學教育。學生可以把從應試中節約出的時間,用來從事自己感興趣的科學研究。按照同濟大學一位負責人的話說,就是『不讓有創新力的學生被應試埋沒』。
耐人尋味的是,此次『苗圃計劃』牽手的20所中學悉數為知名高中。在高中招生尚以中考為基本門檻的前提下,能進入這些學校就讀的學生絕大多數屬於在中考應試中脫穎而出的佼佼者。換句話說,即使大學再為學生『節約』,也只能勻出高中階段用於應試的時間。至於上高中之前,學生的創新力到底如何,以及是否被應試埋沒,則被『知名高中』這樣一個明晃晃的招牌所遮蔽。
因此,大學嘗試創新方式培育學術『小苗』,其初衷固然值得鼓勵,但也不宜盲目肯定甚至追捧,而應從現實角度對其進行詳細考量。
近年來,隨著高校自主招生的推進,以往中學想盡辦法向高校要名額的情況,已經演變成高校主動通過各種途徑加強與中學的聯系。在中學設立『生源基地』,更是許多高校吸引優秀生源的重要手段之一。『苗圃計劃』以及類似的相關舉措會不會演變成人所詬病的高校『掐尖』暗戰?『苗圃計劃』的遴選標准為何,是否能保證公平、公正、公開?各級高中校又將如何應對高校的這一變化?以上問題,現在都還是未知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