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孩子會說謊,是因為長大了
但,你更應鼓勵他勇於承擔責任
近期,微博上流傳的一則研究報告引起了不少家長的關注。這則報告稱:『撒謊的孩子更有出息。』
報告中提到:『研究發現,50%的三歲孩童會說謊,四歲會騙人的佔90%,12歲的兒童幾乎都會撒謊。孩子撒謊,其實是認知發展的標志。認知功能發展越健全的孩子,說謊技巧就越高明,因為他們有辦法圓謊。孩子撒謊可能是早慧的體現,這些人,成大以後更可能成為領袖人物。』
此帖一出,不少家長或者非家長的網友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大致的爭辯方向有兩種:一、說謊不是種好的道德品質,不應提倡;二、孩子說謊說明他心智發展快,是長大的標志,不應被否認。於是,記者在各種言論中,想到了《狼來了》的故事。在記者小時候,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堅決否定『說謊』這一行為,而現在,卻又有了新的說法。究竟能不能給孩子的說謊找一個這樣的理由?我們先來看看兩則真實的『說謊』例子。
『我的爸爸是名警察』
樂樂今年9歲了,是爸媽眼中聰明伶俐的乖兒子。爸媽這麼認為,可不是沒理由的。就在樂樂7歲那年,他用一個『聰明的謊言』保證了自己的安全。
那時樂樂還在念一年級,平時都由奶奶接送上下學。一個夏天的傍晚,奶奶因為臨時有事晚了接樂樂的時間。樂樂就站在學校門口的小賣部等奶奶。『來了一個男人,說是他爸爸的朋友,來接樂樂回家。』樂樂記起媽媽平時『不要輕易跟陌生人走』的囑咐,又想起爸爸從來沒有接送過自己,就說了一個謊。『他說:「我爸爸是名警察,平時都是開著警車來接我的,為什麼叔叔你沒開警車啊?」那人一聽慌了,立馬走開。我媽接到他時,他歡呼說自己剛剛智斗了壞人。』樂樂爸爸說起這事,滿是驕傲。他說,他壓根沒想到兒子會這麼聰明,說這樣的謊。
『媽媽,他打我了』
『媽媽,他打我。』當熙熙和媽媽這樣說時,熙熙媽除了憐惜,還有憤怒。當時,熙熙在幼兒園念大班,有一天傍晚放學回家,熙熙告訴媽媽,說有個叫瀟瀟的同學打了他的頭,很痛。熙熙媽問他,為什麼被打,熙熙說,是因為瀟瀟搶他的鉛筆用,他不給就挨了打。熙熙媽第二天怒氣衝天地去幼兒園,找老師,找瀟瀟,想要討個說法。沒想到,老師和瀟瀟給出的說法,卻和熙熙的大相徑庭。
『老師說,是熙熙喜歡瀟瀟的鉛筆,瀟瀟不給,熙熙就跟老師說瀟瀟打他。見老師沒有給瀟瀟懲罰,他就回家訴苦。當時聽到這樣的說法,我立馬轉身問熙熙,熙熙承認是自己說了謊。』熙熙媽說,當她看到兒子這樣的『報復』行為,覺得好可怕。『除了說謊,他還有一種極端的報復心理,這是非常要不得的。』
面對『撒謊的孩子更有出息』這一說法,網友們也給出了很多看法:
陳華軍ch:我覺得不應該提倡,這是一種可怕的早慧。
磁芯豬:清澈得像水一樣怎麼可能呢。說謊不要緊,本質沒問題就可以。
天馬行空的飛翔:難道要大家培養孩子說謊?小時候騙家長騙老師,長大騙全世界?
專家:別刻意給孩子貼『說謊』的標簽
心理學博士張怡筠說:『孩子說謊分為很多種,學齡前和學齡中的孩子在說謊這一行為上又有區別。』
她認為,學齡前孩子的說謊不能被定義為真正的『說謊』。『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他的謊言沒有惡意,只能說,他們沒有說實話。』她說,他們的謊言目的分為兩種,一種是超樂觀主義,也就是常常要誇大自己的能力,說一些『大話』。一種是出於怕被懲罰,而借別的東西來轉移自己的責任。這時,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防孩子長大後真正說謊。
『首先,不要刻意給他貼上「說謊」的標簽,在他的意識中,沒有說謊這一概念,你貼上後反而會對他今後的思想、行為造成影響;其次,忽略他說的不正確的,向正確的說法、行動引導,不要強化他的說謊行為;最後,千萬不要鼓勵他說謊,很多反社會性的行為,都是從一點一滴的說謊開始的。』
對於學齡中的孩子來說,他們的說謊目的分為三種,一種是自我保護式謊言,怕面對後果。例如明明是作業沒做完,第二天跟老師說忘了帶本子。這時,家長就應做責任教育,鼓勵他勇於承擔責任,說實話。另一種則是敵意型謊言,例如謠言,或故意中傷別人的話,這時,家長就應出面制止,給予教育。第三種是善意型謊言,也就是在乎別人感受而說出的謊言,家長應該一笑而過。
在她看來,說謊是認知能力成熟的一個表現,但並不是所有成功人士的必經之路。『成功的真正因素是認知能力成熟與否,但成熟並不全靠撒謊來體現。』她說,不需要說實話與故意說假話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而另一種說謊模式,即家長出於安全教育教孩子『說謊』的,可以換種方式,『你可以跟孩子說,在一些情況下,你可以選擇說假話,或者不說話,而不要用「說謊」去給他加深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