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在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香粉鄉中心小學,一群六年級的小學生圍坐在食堂裡,吃著香噴噴的“免費午餐”。
日前,記者跟隨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的一個調研組來到柳州,走訪了融水的多個鄉鎮,調研政府實施“免費午餐”的情況。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實施“免費午餐”3年多,融水孩子的平均身高長了兩厘米。而學校需要用3元錢這樣一個“便宜”的價格,做出一頓讓學生吃得飽、有營養的“免費午餐”,也著實需要費一番腦筋。
營養菜單很本土
3元錢怎麼纔能吃得營養健康?在柳州市教育局,記者看到了下發給各縣教育局的一份文件,裡邊附設了柳州農村中小學營養午餐的建議食譜。食譜中不僅給出了四季適宜的蔬菜,肉菜搭配,還對當地各類食材的價格摸了底,對3元錢到底能做出什麼樣的菜,各食材能提供的熱量、蛋白質、維生素等都做了說明。
“這是一份很本土的菜譜,兼顧了科學營養和本地人的口味。”參與食譜定制的黃凌老師指著備選菜式中的“酸菜蒸肉餅”這道菜告訴記者,本來,從營養角度,學生生長過程中應當少吃醃制食品,不過融水、三江等地的居民特別愛吃酸菜。因此調研組照顧了學生的這種飲食習慣,將之列入“備選菜式”中,並提示食堂師傅,盡量減少食用的次數。此外,魚肉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融安、融水一帶魚產品豐富,學校食堂完全可以就地取材,因此,在營養食譜中,列出了“茄椒燒魚塊”這道口味偏酸辣的菜餚。
山村“煮婦”不好當
3月12日中午,融水香粉鄉中心小學食堂,六年級學生小佳的飯碗裡有酸菜炒肉片。小佳告訴記者,午餐吃得不錯,蘿卜燉肉塊、木耳炒雞等,每天換著來,比家裡花樣多。
孩子的認可讓副校長梁意仁很欣慰,他坦言,山村學校供應免費午餐有很多想象不到的困難。廚房建設、工友薪水等問題在政府和社會的關注之下已經逐步解決。不過,午餐供應中每天都要解決的問題——肉菜供應,至今讓學校不輕松。
“山村學校最難供應的其實是青菜。”梁副校長告訴記者,香粉鄉是個只有1萬多人的小鄉鎮,集市上每天最多供應一頭豬;當地村民以種竹木為主,家裡種的蔬菜僅夠自家人吃;村民雖然家家養雞,但只有過年過節或是來了貴客纔殺,很少有人拿到集市出售。學校裡每天有500多名學生吃免費午餐,還要為寄宿制學生供應早餐和晚餐,一天光蔬菜就要消耗幾百公斤,一兩天就要吃掉一頭豬。教育主管部門要求“免費午餐”要事先制定食譜,豬肉、魚肉、雞肉、蛋類營養搭配,一周5天不重樣。香粉鄉離縣城約50公裡,多數菜得到縣城采買,要達到這個要求並不容易。
除了食材難買,3元成本限制也是一個難題。“你知道鄉下的菜比縣城更貴嗎?”和睦鎮一所學校的老師告訴記者,當地的豬肉約30元/公斤,而縣城每公斤要便宜四五元。為了讓政府的錢更多地吃到學生肚子裡,學校會選擇到縣城買。即使是這樣,3元錢如何燒出一頓像樣的飯,還是很考驗人。一餐一兩多肉約1.5元,半斤蔬菜要0.8—1元,剩下的,就只夠2兩米飯了。
孩子成績有提高
香粉中學有300多名學生,99%是苗、瑤、侗等少數民族,實施免費午餐3年來,該校的中考( 微博)體育成績平均分逐年上昇,從最初的23.56分昇至25.68分。
吃飽了,身體好了,孩子們的學習成績也在提高。在實施免費午餐之前,融水中考的昇學率為70.4%,免費午餐供應3年,該縣中考昇學率一直在往上走,至2011年,昇學率已達到87.4%,提高了17個百分點。此外,小學昇初中的語文、數學和綜合科目成績,均提高了幾個百分點。一名鄉村中學的校長告訴記者,過去,學校時常為學生流失而發愁,現在“在學校有飯吃,有老師教,更多的農民願意讓孩子待在學校,而不是像過去一樣,早早回家務農,或是外出打工”。
學生個頭往上躥
據了解,2007年沒實行“免費午餐”前,融水苗族自治縣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33.51厘米,2011年同年齡段男生的身高提高到了135.55厘米。
受益的還有三江的學生。據了解,國家每年都對學生進行體質健康監測,監測項目包括身高、體重、肺活量及跑跳等體育項目,能從一個側面反映學生的體質狀況。在實施免費午餐之前,該縣學生體質健康監測達標率約為91%,而3年後提昇到93.71%。
據了解,推行免費午餐以來,柳州市、縣兩級財政共投入資金1.48億元。從今年開始,“免費午餐”昇級為學生營養改善工程,政府埋單的免費飯菜不僅要讓孩子吃飽,還要吃好。同時,柳州將在農村中小學推行“食育”教育,改善農村孩子的飲食衛生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