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中生、初中生加入了留學的行列。據相關統計,今年中國低齡學生出國留學人數達到近年來的高峰。低齡留學,對於孩子的成長,利在何處?弊在何端?什麼樣的孩子纔適合留學?海外高中真實的情況到底如何?如何為申請到理想的學校做准備?本期談話邀請到了業內資深留學顧問、本市重點中學的教師、為孩子申請到頂尖高中的媽媽和曾經的“小留學生”一起來談談這個話題。
資深顧問
要根據孩子的特質為他選擇最合適的學校
【嘉賓】
許焱
資深美國高中留學顧問
主持人:國內有種普遍的觀點認為,選擇低齡出國的孩子大多是國內的中等生甚至成績非常不理想的學生,在將來的昇學、就業上缺少競爭力,所以家長選擇了“曲線救國”,這是目前低齡留學生的真實情況嗎?
許焱:現今的“出國熱”和過去已經有了很多本質上的區別。近年來學生的特點以及出國的目的,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幾大類:第一類學生,在國內成績不理想或中考失敗,家長出於無奈送孩子出國,希望他“鍍層金”,方便將來就業;第二類學生,在校成績中等偏上,課外活動興趣愛好廣泛,家長不捨得孩子參與國內中考、高考的殘酷競爭,認為國外的教育模式可能更適合自己孩子的發展。這類學生的家長不要求孩子將來一定進海外名校,只希望孩子學點實質性的東西回來,幫忙打理公司或者自給自足;第三類學生,也是現在日益壯大的一類學生:上國內名牌中學,年級排名靠前,各項競賽拿獎,小小年紀托福就能考到100分以上(滿分120分),在國內考市重點或者考211本科毫無壓力。家長覺得孩子優秀、自覺、上進,一定要盡己所能為他創造最好的條件,這類選擇就讀海外高中就是為了走近“IvyLeagoe(常春藤盟校)”,將來進名校做精英。
主持人:國內的普通學生出國留學後真的都能成為優秀生嗎?國內的好學生出國之後能繼續領先嗎?
許焱:所謂“好學生在哪裡都會學好,差學生在中國都學不好,到了國外沒有父母管束就更學不好”之類的說法,我覺得有點片面。我曾有個學生來自某省級市重點,在校成績名列前茅,被美國一所比較頂尖的高中錄取。入讀之後,學習和溝通的壓力撲面而來,他顯得不再那麼優秀,孩子感到失落,繼而產生消極、叛逆的情緒,甚至出現了輕微的抑郁癥狀。相反,有些在國內比較普通的學生,比如理科成績不理想,導致總體平均分一直處於不上不下的孩子,這類學生去了美國後,發現原來自己的數理化竟然還能拿到全A,重拾了信心,越讀越好。我個人認為,低齡留學,不是學校越頂尖越適合你的孩子,還是要根據孩子實際情況去選擇最適合他的學校。
主持人:要適應海外的生活和學習,家長和父母應該事先做好哪些心理的准備?
許焱:“爸爸媽媽供你讀書不容易啊,你一定要怎麼怎麼樣啊”,諸如此類的話不要多說。孩子其實都懂,太多的叮囑會帶來過多的精神壓力,不利前行。孩子出國後,父母要合理地安排時間和學生視頻聊天或電話聊天的次數。記住,既然已經選擇了讓孩子遠行,就應該學會適當放手。
老師
申請留學的過程是一次父母與孩子的天作之合
【嘉賓】
陸敏
上海外國語大學(微博)附屬中學高級教師
主持人:你們學校每年有不少學生選擇去國外留學,孩子已經這麼好的中學了,為什麼還要選擇留學呢?你對此是怎麼看的?
陸敏:我周圍選擇低齡出國的學生中,有相當一批屬於學業特別優秀,學習游刃有餘,有明確的成功動力,目標相當高遠的孩子;也有些孩子,學業可能不佔優勢,可是按其學能,如果全力以赴於高考,前景未必暗淡,他們的父母可能考慮到與其陷入題海,不如花時間進行些對人的將來發展更有長遠影響的素質開發;當然,也有一些國內成績很不理想的孩子,開始帶著逃避之心留學,但是到了國外勤奮進取,突破了自我發展的瓶頸,學有所成。大部分家長是在比較了國外教育與中國目前的教育之後,考慮到孩子的個人特點,權衡利弊而作出的理性選擇,是主動選擇而不是無奈。家長的視野,也在無形中啟智孩子,家長的意圖與孩子的願望趨於共鳴,所以,申請留學的過程是一次父母與孩子的天作之合。
主持人:從硬件和軟件等各方面的比較看,國內的重點高中同國外的好高中差距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陸敏:一般美國私立高中的校園都很大,自然條件優越,可以開展如劃船、高爾夫、馬術等各類體育活動,也會利用這些自然資源,開展環境科學探索活動。很少國內的名校有這樣的條件。美國私立高中一般師生比配都不會超過1比10。學生采用走班制上課,人手一臺筆記本電腦,在校園范圍內可以無線上網,老師會把大綱閱讀材料篇目事先打包發給學生,強調自主閱讀探究,課堂多采用圓桌式的探討,讓每個學生都可以最大限度地與老師過招。老師們除了專業的學科教學外,都有一項個人的專長,可以帶領學生開展課外拓展活動,如歷史老師同時可能是航行高手,數學老師可能酷愛黑白攝影。下午三點半之後,就是體育活動或社團活動時間。他們還為每個學生配有coonse1or,會對學生進行動態的跟蹤指導,為學生大學選擇未來職業規劃以及遇到的人生困擾提供專業化的建議。國外學校還都特別重視圖書館,因著藏書的豐富和設備的先進為孩子們營造著學術和鑽研的氛圍。
主持人:國內的優等生和成績不那麼理想的學生出國後會有怎樣的變化?你覺得什麼樣的孩子適合留學?
陸敏:中國所謂的優等生,更多的是在國內評價體系中以學業成績來劃分,而國外對學生的評價標准很多元,學生的學業表現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倘若國內的優等生到了國外中學,不重視社交人際互動與合作,不能在社團活動中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不去發展一項或多項的體育運動或藝術實踐活動,那麼其光芒就會漸漸暗淡下來;而國內學業不算出類拔萃的孩子,但有著某方面特殊的纔情,性格樂觀合群,一旦適應了國外自主性研究性的學習方式,加上勤奮,反而異軍突起。我個人認為,性格中有樂觀合群傾向的孩子同時懂得建立一套適合自己個性的學習風格的孩子,比較適合留學。
主持人:順利申請到國外精英私立高中的學生都具備些什麼樣的素質?
陸敏:他們的父母大都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甚至有海外留學的背景,對於孩子的教育規劃可能始於孩子誕生那刻甚至更早,他們比同齡人更早地接觸到海外課程。同時,這些孩子本身在學習能力上的確有優勢,記憶力強,也很勤奮,有一套很有效的學習方法;在時間管理上優於同齡人,不抱怨,不偏科;他們的閱讀量超過同齡孩子,很早就開始閱讀原版英語名著,也熱愛中國文學,有很好的雙語表達及寫作能力;美國的高中申請需要提供SSAT及TOFEL成績,這意味著孩子在初一開始就得准備這些相關的考試,這對孩子的能力和耐受性是一項不小的挑戰。
媽媽
孩子的心理健康比學業更重要
【嘉賓】
徐英
上海聖安兒科門診部創始人
主持人:基於什麼樣的考慮,決定送孩子出國留學?
徐英:孩子去年在美國上了兩個暑期班,很喜歡。我們在回國前陪他參觀了9所美國非常好的寄宿高中,全家都被這些學校所吸引。校園真是漂亮!想到自己小時候沒條件上這樣的學校,現在就要創造條件給孩子上。我們還了解到,這些美國學校師資非常好,課程設計(尤其是在人文學科方面)非常合理,辦學理念非常符合我的想法。我覺得孩子在這樣的環境學習4年,在人文學科上能得到很大的提高,這對他以後上大學甚至工作都非常有益。
主持人:美國優秀的私立高中青睞什麼樣的外國學生?如果申請,如何做准備?
徐英:還是青睞目前國內學校裡品學兼優的學生。SSAT要過關。國內的初中生目前數學好的居多,英文水准要達到這些優秀私立高中要求的還比較少。我們暑假回來開始准備考SSAT。然後研究學校,准備每家學校要求的申請表,找老師寫推薦信,聯系學校安排面試。我覺得,若要申請理想的學校至少要提前一年做准備。
主持人:有些父母為了讓低齡孩子考SSAT和托福,耽誤了初中的主科。您覺得這樣做合適嗎?
徐英:我非常不贊同這樣做。初中的學習還是很重要的。而且美國學校都要看本學期的學習成績單的。
主持人:對於選擇讓孩子低齡留學的家長,你有些什麼樣的提醒?
徐英:現在低齡留學生在國外出現心理問題的孩子越來越多。如果沒有條件去實地考察的話,至少要有和學校老師溝通的渠道。定期和自己的孩子有非常好的溝通,孩子的心理健康比學業更重要。
當年“小留學生”
有收獲也有遺憾
【嘉賓】
范甦海
市場拓展15歲留學英國
主持人:你用了多長時間來適應留學生活?記憶中最大的困難是什麼?兩地教育最大的不同表現在哪裡?
范甦海:大概用了半年來適應生活。最大的困難是很難融入當地的文化。初來乍到,對國外的歷史、文化和娛樂都不了解,很難融入到當地的社交圈。國內和國外教育最大的區別是:國內是別人安排你學什麼,國外是自己安排學什麼。我個人比較喜歡國外的教育模式,這令我能更早規劃自己的未來,提高學習的獨立性,有更多的時間去學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拓展思維。
主持人:這麼早開始獨立生活最大的收獲和遺憾分別是什麼?
范甦海:收獲是能提高獨立生活、思考的能力。遺憾是少了和家人溝通。
主持人:少年留學生,在成年後擇業方面最大的優勢和劣勢分別表現在哪些方面?
范甦海:在外語和團隊合作上比較有優勢,擁有獨立完成工作的能力。中文寫作水平明顯較弱,對中國社會的認知,社會關系的建立及處理上比較欠缺。中國的社會模式對很多留學生(尤其是小留學生)是很難適應的,體現在國外和國內價值觀上的差異。
主持人:作為一個有著切身經歷的人,你對送孩子出去的父母有什麼建議?對小留學生會有些什麼樣的提醒?
范甦海:父母要多關心孩子生活學習上的問題,多溝通交流,給出適當的建議,但不要過度乾涉,既然出國了,孩子就已經走上了自己的路。對孩子來說,在國外生活最好能融入到當地的社交圈,可能一開始很難,但要堅持,這對你的外語和以後的工作學習都很有幫助。但是切忌過度地放縱自己的生活,沒有父母的約束你很容易走上歧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