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貓爸”式放養培養創造力的良方?
教育專家指出,我國目前的教育方式,至今沒能破解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孩子缺乏更多教育方式上的選擇,不僅少了幸福感,也難以激發一個民族的活力和創造力,國家的發展和進步程度就會受到影響。
王玉芝代表說,目前我國小學、初中和高中在硬件上沒有什麼區別,高中在圖書借閱和網絡條件上佔優,但在軟件上卻越來越差,如課外活動逐漸減少、教師不注重鼓勵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探究、課業負擔越來越重等,隨著年級的昇高,學生的應試壓力也逐步增加,導致有利於創造力培養的環境逐步減少,所以越是年級高,學校的環境越不利於學生創造力的培養。
全國政協委員劉紅宇說:“我覺得孩子還是不該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要全面發展。我在孩子學習之餘就和孩子一起登山,這是一項對孩子各方面都有好處的運動。”她指出,“望子成龍”是很多中國家長的教育心態,這是種功利化的心態,與當下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和教育體制都有關系。
她認為,給孩子自主權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孩子的自信心、被信任感、被欣賞感增強,就有利於發現自己的長處,有利於創造性的激發。
尊重孩子與孩子共同成長
青少年問題專家孫雲曉做過一個調查發現,中國家長問得最多的3個問題是:作業做完了嗎?怎麼這麼晚纔回家?和誰出去了,男的女的?這些看似關心孩子的問題恰恰體現出對孩子精神層面關懷的缺失。
全國人大代表韓德雲說:“我雖然不太贊同‘虎媽’式教育,但它反映出家庭和家長在整個教育中仍然應該扮演重要角色,我們的教育體制應該給家庭和家長教育留有空間,而不是簡單要求和指揮。”
“貓爸”常智韜就曾坦言:不管虎媽媽貓媽媽,尊重孩子,和孩子共同成長,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中國的年輕人,絕大多數不但愛學習,也愛思考。韓德雲代表指出,除了教育體制的作用外,關鍵在於家長做什麼樣的表率,是否同樣愛學習,同樣愛思考。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為了讓孩子能成功,很多家長容易過分強調“手段”而忽視目的。中國母親的概念中,“重點學校”是個非常有分量的詞。優質教育資源是有限的,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分到一杯羹,於是,給孩子擇校就成了一門“技術活。”
所幸,人們開始理性反思目前的主流教育方式。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副司長王定華的一句“‘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忽悠,不值得進行大肆的宣傳和推廣”就體現出這種理性反思。教育部部長袁貴仁也曾表示,家長應尊重子女選擇,共同減輕課業負擔,要給學生更多了解社會、思考和動手的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