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這幾天,在北京師范大學的校園裡,一場網球聯賽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著。只是,這場吸引了周邊好幾所高校學生參與的比賽,並沒有多少學校“官方”色彩,完全由學生自己張羅。
作為比賽的組織者、體育與運動學院2009級學生張合明對這樣的賽事並不陌生。他是學校京師網球協會會長,自從他加入這個協會以來,網球比賽就沒斷過。
“每年我們都會組織很多賽事。我們自己組織學生報名,請裁判,排賽程。”雖然忙碌,張合明卻喜歡這項工作,因為這是自己的“興趣”。而這也並不是網球協會的“專利”,在北師大大學生體育俱樂部30多個體育類社團中,學生自發組織的各種體育活動十分活躍。
“興趣”,這樣的字眼在北京師范大學的師生中間,隨處都可以聽到。
“根據學校黨委提出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我們就是希望根據學生自己的興趣,培養他們的自主性,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讓他們成為校園文化活動的主角。”北京師范大學團委書記柏貞堯說。
讓學生做樂意做的事
在北京師范大學,能夠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有自己的愛好,是學生工作追求的一個境界。歷史學院2010級學生邢敬在未進大學之前就希望自己能做一個支教的志願者,進入北師大校園,在一個叫“志願服務超市”的系統裡,他找到了自己的“興趣”——去打工子弟學校支教。
志願超市不是一個真的超市,而是一個把學校各種志願項目捆綁在一起、可供同學們自由選擇的平臺。在這個覆蓋了環保、養老、助殘、支教等30多個項目的志願“超市”裡,學生們選擇的空間很大。
“以前都是有項目需要志願者了就統一招募,組織動員。”對於傳統的志願服務模式,校團委副書記吳漢鋒有著深刻的記憶,但他認為那種模式是有缺陷的,“因為一個項目並不是適合所有被招募來的志願者。”而志願超市則更靈活,每一個項目都將自己的特色與理念用展板展示出來,自己喜歡哪一個,適合哪一個,一看就明白。
“學生還可以先進行體驗,如果覺得自己不適合,可以再換別的項目。”吳漢鋒說。
2009級國際貿易專業學生何其煒則在被稱之為“北國劇社”的戲劇性社團裡,找到了自己樂意乾的事情。
演戲曾經是何其煒的一個夢想,只是他沒有想到沒上過一天戲劇專業的自己,在大學裡實現了這個夢想,不僅演了,還能由著自己的意願去導,更重要的,還有一幫志同道合的同學跟著自己一起去“瘋”。
何其煒現在已榮昇北國劇社的社長,經過兩年多的歷練,演戲早已不在話下。他喜歡在北國劇社的工作,因為這是一個“可以由著自己的興趣折騰的小天地”。
“很多戲完全都是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原創的。”何其煒說,只要哪個成員有想法了,他們常會坐下來集體商討。因為學生原創的戲貼近生活,每次都能引得眾多同學關注。
一場《最後的小丑》不僅讓現場很多同學淚灑衣襟,還獲得北京大學生戲劇節最佳戲劇獎;一場《從心開始》讓很多同學更加珍惜宿捨裡的友誼……劇社每周還會有各種交流、培訓活動,這讓對戲劇有著興趣的學生們有了更多了解戲劇的機會。劇社也因此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每年招新都要按5?1的比例進行選拔。”社團的招新規模曾讓團委老師們有些驚訝,他們甚至看到有一些跟戲劇不搭邊的工科生也積極報名參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