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讓學生自己管理自己
沒有哪個領導“授意”,沒有哪個老師提點,體育與運動學院2010級學生吳波自己便開始推廣五人制足球,因為“這項運動適宜更多的人參與”。吳波是學校足球協會的負責人,在開展活動過程中,他知道什麼樣的活動能夠讓更多的同學有興趣。
吳波只是向校團委進行了一下報備審批,舉辦活動的資格認證OK後,便跟協會的兄弟一起悄無聲息地張羅了12支球隊。“我給每個學院的原足球隊負責人打電話,然後一個一個溝通。”
“12支球隊,要踢88場比賽。”吳波甚至已經排好了場次,找好了裁判,做好了策劃方案,熟練得像職業球賽組織者。
他甚至還在籌備成立一個“理事部門”,各院系都要有人在這個部門。“以後再組織什麼活動理事部負責策劃組織,並形成一個長期的機制,而不是有想法現組織活動。就像國際上組織比賽那樣。”
而在其他社團或是學生組織,也是如此。在這些社團裡,沒有老師,沒有領導,有的就是自己管理自己的學生,可是就是這麼一群沒有社會經驗的學生,愣是將自己的社團管理得井井有條。
學校並不是不願意去管自己的學生,只是希望學生組織都能夠做到“自我管理,自我發展。”而事實上這樣的自主性已經存在。
在志願服務超市,只需要項目負責人和參與者定好服務時間和服務內容,活動便可開展。
每個學期開始時,邢敬便會進行一次“縝密的協調”。他會主動找到打工子弟學校校長,將參與學生的空閑時間表反饋給學校,然後再跟校長商討每天去做支教的時間,再將這個時間反饋給參加支教的學生,最終按照這個時間表帶著其他同學去給農民工子女上課。有了這樣的流程,這個項目從來沒有出過差錯。
在管理學院,學生們最樂意做的事便是“團學工作課題研究”。
“學生們申報自己有興趣的課題,進行一年的研究。大多時候,學生們研究的就是自己身邊的現象。”管理學院團委書記郭智芳說,她沒想到原本聽起來枯燥無味的課題研究,竟然讓學生們真的發現並解決了很多自己的問題。
2009級學生郭晟豪留意到熬夜對學生體質的影響,便申請了“大學生熬夜現象”的調查。結果通過一年的走訪調查,做了600多份調查問卷之後,總結出了如何減少熬夜現象,以及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時間的方法,他不僅自己改掉了熬夜的毛病,還把自己分析出來的注意事項反饋給學校,貼在新生宿捨裡。
在另一項對“教室佔座現象”的研究中,幾個學生通過對同學、樓管、保安的調查,得出一份涉及學生佔座心理、學校現實情況的調研報告。他們在全校范圍內發布了倡議書,倡議同學們不要無節制地佔座。他們還根據教務處的課程情況,發布空閑教室的信息,讓學生們知道在哪個時間段可以去哪個教室。沒想到多年來讓學校都頭疼的問題,通過這幾個學生的調研,給緩解了。
“還有對宿捨人際關系的研究、對食堂運營機制的研究、對獎學金評定制度的研究等,問題的解決都有重要的現實作用。”郭智芳把這個工作當做是學生工作的一個法寶,因為“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課題研究,正是培養學生自主管理自主服務的一個過程。
相信學生能成為校園文化活動的主角
在讓學生自我管理的過程中,團委更像是一個“服務者”,不到學生們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有過不去的坎兒時,團委不會輕易“援手”。在團組織搭建的平臺上,團委老師們希望學生成為真正的主角。
而現在,不管是在體育俱樂部,北國劇社,還是在志願服務超市,或者是其他學生組織,學生們都是絕對的主角。
在創作劇本,排演劇目,招募新成員,甚至是在組織演出時,何其煒都是和劇社的兄弟自己搞定。比如要排一場戲,何其煒會組織劇社成員准備劇本,協調他們所有人的時間進行排練,在進行正式演出之前,還會在網上和校園裡發布演出信息,劇社成員誰准備服裝道具、誰負責舞臺效果等都是他們自己協調好的,在別人看來有些復雜的過程,在這個完全由學生自己“掌控”的學生社團裡,變得有條不紊。
只有在有實際困難時,他們纔會請團委的老師幫幫忙。“比如我們排戲需要經費,就會向團委申請。演出需要劇場,也會請團委幫助協調。”何其煒說。
負責社團工作的校團委副書記韓艦大多時候總是在後面“偷偷地”看著學生們開展活動,一年四季,哪個社團開展什麼比賽他都知道,可是他卻從不輕易“插手”。
“有時候會為他們協調場地,有時候也會幫他們聯系專業的老師進行指導。”對學生們來說,這樣需要與學校進行溝通協調的活兒是他能為學生們做的,而至於怎麼開展活動,那是“學生自己能乾的事”,而韓艦需要做的就是在後方做好服務。
在團學課題研究中,郭智芳老師做得最多的是被她稱之為“後勤”的工作,“告訴他們哪些指導老師有多餘的時間,幫忙聯系圖書館的書籍資源,給他們發放課題研究經費等。”而在真正的研究過程當中,不管是設計問卷,進行訪談,還是形成分析報告,都是學生們自己去做的,她最多會參與和同學們一起“頭腦風暴”,但從來不會輕易給定論。
就在本學期,北京師范大學深入推進青年學生思想引導工作,校團委副書記邵全在走訪調研了全校25個院系、並與同學們進行了面對面地交流後發現,“大學生群體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都更加趨向於自主,對校園文化產品的選擇性也隨之增強”。
“把更多的平臺提供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做主,相信他們能做好自己的事情。”作為校團委書記,柏貞堯樂於看到這樣的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