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要經歷多少次考試?
“小昇初”背後要經過多少次公開的、隱秘的考試?這個數字已無法統計。但可以肯定的是,不少孩子從小學五年級就行動起來。
今天,劉天宇拿到了“目標中學”的通知書。他的媽媽終於松了口氣,並在“小昇初”億度論壇上發帖介紹經驗,她的經驗是:“不要心疼反被心疼誤”。“要准備那麼多,孩子自然辛苦。但是這個時候,要狠得下心。心疼只會誤事。”劉天宇的媽媽介紹說,“在‘佔坑班’的五次考試,孩子都考得不錯,已經接到通知了,我們終於‘上岸’了!”
張楠楠就沒有那麼幸運,他還在“考試”中。這個禮拜,他除了參加體育特長生考試,還參加了民辦中學“北達資源”的考試。而在上個禮拜,他剛剛在十一學校參加完考試。“我們從小學五年級開始就沒閑著了,因為推優要看孩子五年級的統測成績。我們還到處搜集考試的信息,參加十一學校、三帆中學這些學校的公開考試。從家長的本心說,我們也知道考試多孩子壓力大,但我們有時候寧願考試多一點、寧願‘佔坑班’多一點。”張楠楠的父親張先生說。
考試多、途徑多,家長們一不小心就迷失在復雜的政策中。聞風告訴記者,有民辦教育機構甚至開辦起家長培訓班,指導家長們如何不錯過每一次考試,如何順利走過這段焦慮的時光。
“小昇初”如何更公平?
21世紀教育研究院研究員楊敏給記者提供了這樣一組數字:真正通過“電腦大派位”選擇學校的考生佔多少比例?2010年,東城區約有44%,西城區約有33%,海淀區約有40%——大部分學生在“派位”前就選好了學校。
“小昇初”整個過程耗費的不僅是家長、學生的精力,還有金錢。楊敏告訴記者,他們的研究顯示,一家三口,如果孩子遭遇“小昇初”,為各種培訓班支付的費用大約佔全家可支配收入的50%。“真是勞民傷財。”張先生無奈地總結。
但是,“小昇初”這道題是無解的嗎?家長和專家都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安徽銅陵、山西晉中,國內不少城市都通過教師輪崗等措施避免了擇校之苦,北京為什麼不可以?師資輪換讓相對弱勢的學校也有提昇的空間。”張先生說。王女士認為,應加強監督,對一些“條子生”等,一旦發現就按照違法違紀方式處理,並通報處理結果,給“小昇初”一個公平的環境。
楊敏認為,解決“小昇初”擇校問題的關鍵應是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一些好的中學如果一直享有生源掐尖、師資優勢和資金優勢,擇校問題將一直無法解決。在義務教育階段,孩子們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權力。”
而去年北京市出臺的《關於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備忘錄》也給出解決擇校問題的時間表:“2015年全市16個區縣全部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並通過市級人民政府認定”。而在今年年底,東城、西城、朝陽等10個區縣將率先實現這一目標。對此,楊敏充滿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