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三十五中是一所有傳承敢創新的學校。
早在李大釗先生任該校校董,就提出“改變民族落後,發展教育事業,培養棟梁之纔,有志者事竟成”的辦學宗旨,成為學校的辦學之基。而2009年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三十五中調研,提出要辦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現代化教育,為中國教育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更成為三十五中再次開創的基石。時值今日,三十五中再度被教育界津津樂道、交口稱贊的是其“科技創新人纔培養班”、“六年一貫制課程班”及更多的首創之舉。
談到三十五中在每個歷史機遇上的自我超越,校長朱建民說,這皆源於學校文化的血脈,源於“勵精圖治,自強不息,艱苦奮斗,有志者事竟成”的志成精神。
文化血脈,可持續發展的永恆動力
“北京三十五中從建校之初,李大釗先生就提出‘教育救國’,從那時起就注定了這所學校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發展歷程,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學生文化、教師文化、課程文化、校園文化和校長文化。”第一次見到北京三十五中的朱建民校長,他並沒有依次回答采訪提綱上的“熱點問題”,而是飽含感情地細細梳理三十五中的文化脈絡。而他的辦公室也正置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建校初期的圖書館裡。
2009年9月4日,溫家寶總理來到了三十五中做專題調研,這一天的調研,提出了中國教育的兩個深層次問題,也為學校發展帶來一個很好契機,那就是,以行動解讀總理所提出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為此,朱建民提出“五有人纔”培養目標。即培養具有文化底蘊和中國情懷,具有國際視野,具有正義感與責任心,具有適應社會能力,具有科學精神和探究意識的創新型人纔。“成人比成績更重要,成長比成功更重要”,朱建民說,“每個孩子的健康成長是三十五中辦學的最高追求”。
明年,三十五中將迎來建校90年華誕,同時搬遷到新校區。在新校門設計上,“勤、孝、禮、善、誠”五字學德將以“中國印”的形式“烙”在校門頂端。朱建民說,“勤、孝、禮、善、誠”五字學德,植根於厚重的歷史文化土壤,是民族精神的核心,隨著日光的變化,五字學德從不同的角度烙印在學校門前,更烙印在每個三十五中人的心裡。
敢為人先,大教育觀之下的新改革
朱建民做了十多年的校長,但從不認為學校是“圍牆”裡的書齋。他有過8年歷任4所學校校長,所到學校“亮點”凸顯的治校經歷。同樣,在三十五中,為了求解溫總理的囑托和“錢學森之問”,朱建民啟動了一系列教育新改革。
2010年5月,三十五中與中國科學院(京區)科學技術協會簽訂了“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人纔培養方案”框架協議,啟動“科技創新人纔培養班”項目,將學校科技教育與進入中科院國家級實驗室學習同步結合起來,從青少年時期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
2011年8月,針對創新人纔培養過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體制性障礙,朱建民校長給領導同志寫了一封信,建議實行考招分離,將會考和高考合並成學業水平測試,由社會中介機構一年組織多次測試。
9月9日,朱建民接到了領導同志的親筆回信。領導同志肯定了三十五中在更新教育理念、創新培養模式等方面的探索,“希望三十五中發揚敢為人先的精神,遵循教育規律、教學規律和人纔成長規律,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因材施教,繼續大膽探索、勇於創新、奮發有為、紮實工作,培養更多高素質人纔,為教育事業的科學發展,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源強國做出更大貢獻!”
“我們不僅要站在學校的角度去理解教育、審視教育,而且要善於從社會的角度去探究教育本質,回到教育的原點去思考中國教育。”朱建民進一步詮釋說,秉承“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教育發展教育”的大教育觀,纔能為國家培養出真正的創新人纔。
李大釗先生曾說:“人類的生活,必須時時刻刻拿最大的努力,向最高的理想擴張傳衍,流傳無窮,……別開一種新局面。”而朱建民和他帶領的三十五中,正在做的課程創新、培養模式創新,亦是在用最大的努力,實踐教育的新理念、新改革。
學校簡史
北京三十五中學始建於1923年,其前身為志成中學,革命先驅李大釗烈士曾任學校董事會董事。1949年改名為新生中學,1952年定為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經過幾代人的辛勤耕耘,成為全面育人、辦有特色的西城區重點中學和北京市示范高中。
學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經過90年積淀凝聚而成了“勵精圖治,自強不息,艱苦奮斗,有志者事竟成”的校園文化精神。在志成精神激勵下,從這裡走出了如宋平、王光英、李錫銘、王光美、鄧稼先、王岐山、陶西平等眾多傑出人纔。
2009月4日溫家寶總理到校調研之後,朱建民校長抓住機遇,深入思考教育的真諦與本質,結合學校的實際,提出“教師第一”的教師觀、“成長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績更重要”的教育觀、“會學比學會更重要,學會思考比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教學觀、“為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奠基”的學生觀、“學生是學校教育的主體,也是鮮活的課程資源”課程觀等一系列新的辦學理念。與中科院合作“科技創新人纔培養”項目,與北京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合作“中美文化交流小使者”項目,受到校內外好評。
教育感悟
“學校之間的核心競爭力是課程。課程文化能夠充分體現學校的辦學理念和特色。在一所學校裡,課程觀決定人纔觀,課程結構決定人纔結構,課程質量決定人纔質量。”
“老師在課堂教學上是給學生一個蓄水池,還是給每個學生挖一個知識的噴泉,培養他們終身學習的精神與品質呢?要強調師生雙主體,幫助學生建立學習品質,開展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自主學習。”
——朱建民
對話校長
《參考消息·北京參考》:您是一個“整合社會資源”的治校能手,您認為一個好校長的標准是什麼?
朱建民:今天的學校不再是“圍牆”裡的書齋,作為校長,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從社會的角度去探究教育的本質。在每年的開學之際,我作為校長,都會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三十五中辦學的最高追求是什麼?作為辦學者,我們最想要的是什麼?在三十五中,有這樣四大辦學理念——成長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績更重要(教育觀);會學比學會更重要,學會思考比學會知識更重要(教學觀);為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奠基(學生觀);學生是教育教學的主體,也是一種鮮活的課程資源(課程觀)。
《參考消息·北京參考》:您提出過“教師第一”的教師觀,您對教師的要求是什麼?
朱建民:教師是學校的第一資源。在一所學校,只有以老師的成功,纔能夠帶動和促成學生的成功,只有用學生的成功,纔能證明老師和學校的成功。我所說的“教師第一”的教師觀,包括三方面內容,即教職工的身體第一,家庭孩子第二,學校工作第三。“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教職工的身體健康狀況在我看來是最重要的。“家,是大後方”,作為一個老師,要是一個有情有意的人,要把父母孝敬好,把孩子教育好。只有老師的身體好了,家庭好了,沒有了後顧之懮,纔能最大限度地把精力投入到學校工作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