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大別山牛倌』賀根
——90後大學生的農村創富夢想
6月28日,羅田縣白蓮鄉覆鍾地村,民生養牛專業合作社揭牌。
全國道德模范吳天祥冒雨趕來。擁抱著合作社理事長賀根,吳天祥說:『孩子,有了你,這片土地就增添生機。』
十裡八鄉的『牛倌』也來了。從今天起,他們的致富渴望與眼前這位90後大學生的創富夢想緊密交織。
『爸,我要辭職回來養牛。』8個月前,接到兒子賀根的電話,賀國剛撂下一句狠話:你敢!要這樣我只當沒你這個兒子。
在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賀根的同學也不能理解。班長、學生會副主席、黨員,還沒畢業就被學校聘為教師——在同學心目中,他應該有另一種人生。
打過電話一個星期後,賀根回到覆鍾地村。晚上,激烈的爭執。之後,賀根暗地找來父親的朋友出面調停,又讓遠在浙江的女朋友做母親的工作。
賀根知道父親內心最柔軟的地方。以往每次回家,父親都感嘆,村裡年輕人都出去了,老人、孩子沒人照顧。他抓住機會與父親溝通:『大家都往城裡跑,農村咋辦?』『我回來創業,你們將來老了,我可以在身邊照顧你們。』
賀國剛讓步了,答應讓賀根試一試。2011年12月,第一批小黃牛買回來,賀根開始『牛倌』生涯。
考驗,一環連著一環。
割草,運飼料,鏟牛糞,繁重的體力活,賀根獨自承擔。賀國剛想看看兒子是不是塊創業的料,賀根也明白:父親在掂量自己。
每天早晨5點半,賀根准時起床。伺候60多頭牛『過個早』,工作量有多大?6月15日,武漢高校的大學生到賀根家中體驗,5個同學喂完60多頭牛,用時1小時26分。平時,賀根一個人完成這個工作,也就兩個小時。
喂完牛,匆匆扒幾口飯,賀根開著剛買回來的二手小貨車出門,去26公裡外的縣城河道割草。一天下來,賀根和同伴兩個人得割1500多公斤青草,還得一擔擔從河道裡挑出來。50多公斤重的擔子壓在肩上,賀根體驗到了鑽心般的疼痛。
摸黑趕回家,還得給牛喂水,整理牛捨,准備第二天飼料……忙完這一切,深夜11點多,覆鍾地村已看不到農戶的燈光。
一個月下來,賀根體重減了十幾斤。看著兒子玩命的勁頭,賀國剛夫婦知道兒子不是心血來潮,是真心想在農村乾一番事業。在父母支持下,賀根把養殖規模擴大到了110頭。
父母的加入,讓賀根松了一口氣。不過,新的矛盾又來了。在賀國剛看來,自己養牛經驗豐富,賀根應該聽他的,賀根卻認為父親的一些『老經驗』缺乏科學依據,得按照現代化的理念養牛。
爭執中,雙方慢慢發現:老子的『牛經』挺管用,兒子從書本、電腦上學來的東西也很有道理。
與大別山深處其他山村一樣,覆鍾地村一半以上的人常年在外打工。村支書賀愛林形象地介紹:在江蘇江陰市新橋鎮,不用找,走錯了路都可以遇到老鄉。『我就是要帶個頭,讓家鄉的年輕人看看,回農村也可以有番作為。』賀根說。
春節,賀根挨家走訪打工回來的鄉親,尋找『同盟者』:『我一個人養1000頭牛很難,100戶養就很容易。』『我們要創自己的品牌,在大中城市建連鎖店。』『我們可以讓大別山小黃牛走進全國各大超市。』
年輕人的創業激情激蕩著平靜的山村。在外做了12年服裝生意的餘科准回來了,投資20多萬,養了30多頭牛;打了十幾年工的姚達軍一下子養了80多頭,不僅將自己的5畝地全部種上牧草,還租種了5畝多地……
很快,賀根的身邊就集結了37個養牛戶,養殖規模達到780頭。賀根開始謀劃成立養牛專業合作社。有了合作社,不僅可以低價團購飼料、小牛和設備,降低養殖成本,還可以規范養殖技術標准,打造『大別山土黃牛』品牌。
賀根為合作社取名『民生』,寄托了他的兩個朴素願望:一、依托合作社,帶領家鄉父老創業、致富,二、為社會提供綠色原生態的健康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