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田野上,青春如夏花般燦爛
——對話『大別山牛倌』賀根
雨後的大別山,滿目蒼翠。
318國道旁,涼亭庵下的山坡上,一群黃牛悠閑地甩著尾巴,啃著青草。
將一頭跑遠了的牛吆喝回來,賀根來到樹蔭下,合上筆記本電腦,開始了我們的對話。
『總得有人把腳插進身下這片土地』
回農村來創業,不是一時衝動,應該說是『蓄謀已久』。
我在羅田理工中專讀高中的時候,選擇的就是農學專業,當時最大的願望就是能考進一所農業院校,畢業後能為家鄉乾點事。
現在的家鄉咋說呢?樓房是多了,路也修好了,但沒有生機。村子裡除了老人、小孩,見不到年輕人;滿山遍野的綠草,見不到牛羊。
這不是我心目中的美麗鄉村!城市化、工業化需要農村不斷提供新生力量,我理解;同齡人向往追求城市生活,我也不反對。但總得有人回到農村,腳踏實地把腳插進身下這片土地。要不然,農村靠誰來作為?
『「90後」應該只是一個年齡標簽』
叛逆,自私,脆弱,有人曾給『90後』貼上了這樣的標簽。
一個時代的人,身上自然會有那個時代烙下的印跡。但我不認同人們對『90後』的評價,我們也有擔當,也很堅強。
挑100多斤重的擔子,咬牙不讓自己落後一步;赤腳站在牛捨裡,說笑著揮鍬鏟糞;跟牛較勁,給它穿上牛鼻子……我就是要讓父親知道,我沒有他想象的那麼嬌弱,而是一個可以在農村滾打的漢子。
找市場,注冊商標,建天然牧場,成立合作社……我想要讓鄉親們明白,我不單單是要實現自己創業夢想,還要帶領他們發家致富。
我明白,去掉『90後』標簽,只能靠我們自己去努力。
『自信來源於應對挑戰的能力』
你看我現在跟媒體交流,給社員講話,挺自信吧。高中時我卻很自卑,因為家境還可以,就用一大堆名牌包裝自己。
現在?一件名牌也沒有。這副眼鏡,200多塊錢,好幾年了。回來割草時摔破了好幾次,用502膠沾了沾。媽媽嫌丟人,催了好幾次。我覺得沒啥,還可以用啊。
也許是人自信了,對外在的東西不太在意吧。
這種自信可能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清楚自己的人生定位,知道想要什麼、做什麼;另外一個就是自我評價已經具備了應對各種挑戰的能力。
讀大學的時候,我就在嘗試創業。比如,在『阿裡巴巴』賣羅田板栗,一年可以銷售上百噸。
養牛,我相信自己也能成功。也許,今年冬天你就可以在武漢買到我們合作社的黃牛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