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做黑客的門檻降低了
近年來,90後利用網絡犯罪的案件不算少見。90後朱凱華從2010年起,利用網銀漏洞盜取信用卡,套現300萬元,最終,朱凱華因犯信用卡詐騙罪、妨害信用卡管理罪,數罪並罰被判有期徒刑13年6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35萬元。90後青年肖東偉,利用網絡非法設置博彩平臺,專門用於騙取網友錢財,在短短10天裡騙得40餘萬元,後被山東省冠縣檢察院以涉嫌詐騙罪批捕。
“對於我們來說,如果真想‘黑’一個人的網絡系統,通過課堂上的學習內容,以及自己的研究是可以做到的,但我不會去做。因為只是技術研究,自己覺得好玩,別人也會崇拜你的技術能力,但我心裡很明白,如果真做了,那是犯法的事,我心裡有這個底線。”就讀於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在校大學生馬文(化名)對記者說。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心理學教授武伯欣非常關注青少年網絡犯罪,在日常研究中經常會接觸涉及網絡的年輕人犯罪案件,他發現,涉嫌互聯網犯罪的高發年齡段在18~25歲,網絡對於90後的吸引超過了任何一個年齡段。武伯欣認為:“對於90後,網絡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生活在鄉村的年輕人,網絡是他們唯一獲得心理滿足的途徑。”
至於犯罪動機,除去常規的錢、名利、性等動機外,武伯欣認為年輕人好奇的動機很突出,還有游樂的動機,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犯罪。現在網絡上的年輕人不像前輩們那樣只注重在現實中通過奮斗獲得成功。他們認為在現實中實現不了的,在網絡上可以實現。對於有的年輕人為了網絡中的虛擬貨幣、虛擬分數而坐在電腦前,沒日沒夜,甚至為之犯罪的現象,武伯欣表示,從犯罪心理學角度看,人們犯罪是為了追逐金錢、感官享樂、名利等,而90後表現為“既有現實的追逐,又有對虛幻的迷戀”。
在馬文看來,現在做黑客的門檻降低了,網絡上很多技術論壇裡有現成的文件,只需要自己填寫完整後打包就可以。他曾經親眼看到有所謂的“技術達人”當場向同學們展示黑進一家政府網站,“黑進去以後他就可以更改主頁的信息,當時很多人圍著他看,他並沒有更改,只是證明了他的這種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