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語文人』如何拯救語文
『得語文者得天下,失語文者失前程。』海南省三亞一中語文教師孔憲鋒對記者說,語文教育的本質不是簡單地傳輸知識,而在於有效輸出我們的母語文化及其價值觀,在於塑造學生健全、獨立的人格。
容理誠說,人文素養的缺失造成今日中國的大學難以培養出精英人纔,許多大學生名利意識有餘而公眾意識不足,行為追求中看不到鮮明的時代責任和社會擔當。中華民族歷史上出現過『文起八代之衰』的母語復興時期,那也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得以繁榮昌盛的時期。與會學者指出,在改革開放30年後的今天,中華民族再次到了呼喚母語復興和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回歸的節點上。我們新時期的『語文人』都有責任來擔負起這一光榮的歷史使命。
臺灣孔子協會理事長孔維勤告訴記者,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臺灣校園裡,曾出現過一場聲勢浩大的拯救語文的文化運動。中國語文及其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皆源於中華民族對自身苦難的深刻體驗,當工業化、現代化和信息化帶來了物質富裕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變革後,母語文化在西方多元文化衝擊下出現了可怕的危機,一代代青少年在背叛和遠離了語文學習的同時,迷戀於電腦、網絡和虛擬世界,精神家園變得越來越混沌荒蕪。
『當一扇門被關上的時候,上帝又為我們打開了另一扇窗!』容理誠、何文勝、李觀鼎、陳建偉、洪瑞春、孔維勤等資深教師們,在『第四屆兩岸四地暨新加坡中學語文資深教師課堂』活動中舉辦示范課,讓參加教學觀摩的數百名師生看到了中華母語的魅力和振興語文教育的希望。
深圳北師大南山附中王愛娣、珠海市紅旗中學鄭文佳等語文老師不約而同地向記者表示,六位語文教育專家親執教鞭的示范課例,不論是喚起學生自主學習的文言文『逆譯』教學,還是為避免教學空殼化、形式化而巧設課堂氣氛的情景教學,無論是回歸傳統語文教育的閱讀體驗式教學,還是實踐語文新課標的啟發式創新教學,都很有價值。在全國一些地方語文教學形式主義較為盛行的情況下,這些強調語文素養及其母語文化厚重根基的課例示范,為當前處於尷尬和冷落中的我國中學語文教學注入了一支強心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