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不是發現人纔,而是發現符合公司利益的人纔
沒有HR會把自己當伯樂,把應聘者當千裡馬。HR首先維護的是公司利益,他工作的重心就是優化人力資源,為公司選擇合適的人。
企業招聘沒有固定的標准,人崗匹配纔是最高境界。作為招聘方,HR最關心的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五句話:你了解公司嗎?你了解這一工作嗎?你能做好這一工作嗎?你具備這些品質嗎?你會與我的團隊好好合作嗎?事實上,招聘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圍繞這五個問題進行的。
通常來說,HR對應聘者能力和素質的考察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服務意識、穩定性、團隊合作、動機、邏輯思維、創新意識、計劃控制、表達能力、影響力、外語水平等。
招聘之前,企業會對自己想招什麼樣的人做個職位分析,也就是HR理論中的崗位分析。每一家公司都有自己的企業文化,每一個崗位的定位也會產生不同的素質需求,因此,不同公司、不同崗位在招聘時,對每項素質賦予的權重也會不一樣。
某IT外企負責員工招聘的小張告訴我,在她的經驗中,服務意識意味著責任心,是應該在面試環節被重點考察的。
她曾經遇到過一名求職者,從簡歷上看,有過開發十幾個項目的經歷。可是,當要求他具體說說的時候,他卻堅持“沒什麼可說的”,甚至表示“說了你也不懂”。
作為HR,小張確實對.net技術並不精通,但她更看重的是應聘者能否具體說出曾經做過的哪怕一個項目,以及由此反映出的他們在自己參與的部分是否盡心盡力。“重點考察的是一個人對項目是否了解,背景是否真實。只有足夠了解自己的項目,纔能證明有工作責任心;相反,如果講不出個所以然,基本上就可以認為他是混過來的。”
很多HR都有一個共識:頻繁跳槽的人穩定性差,在面試這樣的人時需要格外警惕。
常見的跳槽理由大致如下:項目結束且沒有後續,公司倒閉,管理混亂,想換到外企或者國企工作,找個離家近的,和領導理念不一致,創業失敗想重新找工作等等。作為求職者,准備面試時應該對自己每一次跳槽進行合理化解釋。不過,如果每一次職業經歷都不超過一年的話,無論你怎麼解釋,也很難讓人信服。
據說,在人力資源領域有個說法:一個人在一家公司做了至少5年,纔能把事情做明白。但事實上,沒有太多的人能在一個崗位上待夠5年,因此在穩定性方面,HR在操作中會把可接受的跳槽時限定為3年——超過3年的職業經歷會給你加分,而不足3年就跳槽的經歷則多多少少會被減分。
團隊合作也是被用人單位普遍看重的一項基本素質,而針對它的考察,其實在面試之前就開始了。
很多企業的招聘流程中,會在筆試之後、面試之前進行一輪“無領導小組討論”。在這個環節中,7?8名求職者被分為一組,在規定時間內針對某個話題進行討論,並達成一致意見。而HR則會在一旁觀察每個人的表現。
一位就職於某招聘網站、長期負責面試工作的HR向我展示了她的工作手冊,在“無領導小組討論”一章的最開始,寫明了這個面試環節總體指導思想:對於表現不突出或者基本不說話的應聘者可以直接淘汰,但是對於表現得非常強勢的應聘者也需要慎重考慮,可以根據企業文化和崗位要求進行選擇性面試。
她進一步解釋說,在群體壓力(包括時間壓力和達成一致目標的壓力)下,確實有一些人會表現得過於強勢,總是希望其他人以自己的意見為准,告訴別人“就這麼定了,不要再說了”。而這樣的人,通常會被打上“團隊合作能力欠佳”的標簽。“一個大的方向是,思路清晰、開闊,表達簡潔,有框架性、概括力,同時又能聽取別人意見,這樣的表現基本上會被打高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