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下午得到內部消息,我已經通過了面試。由於細胞生物學四個招生名額都是公費,因此錄取了就是公費研究生。被淘汰的那一位是一個外校考生,他的初試分比我多6分,但他以前的基礎並不是生物技術,他沒有進實驗室學習技術,也沒明確堅持報哪位導師哪個研究方向,對他的落榜我一方面為自己慶幸,一方面對他表示同情,希望他能調劑到一個滿意的地方。
戰後報道:寫在最後的話
與初試相比,復試是一個人綜合能力的體現,而不僅僅是對書本的追求,這裡面有許多的技巧與策略。讀書是為應用,而不是成為書呆子。水鏡先生向劉備推薦諸葛亮時曾言:“儒生俗士,不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這可以側面反映導師用人的標准。導師需要的是有能力做課題,能夠培養成纔的人,而不是善於考試的學生。初試成績當然是越高越好,但萬一發揮不好,就需要冷靜下來,一方面打好信息戰,知已知彼,充分准備;另一方面分析自己的優勢,並適當地展現出來。我有幾個跟我一起復習的同班同學,他們也過了初試線,分數也不高。也許是他們自己不自信,他們聯系導師後,並沒有留在導師的實驗室,而是聯系外面科研所做的本科畢業論文。而他們的競爭對手卻想辦法進入了導師的實驗室,不恥下問勤學苦練。最終他們的導師錄取了那幾個在實驗室表現優異的人。
本校考生手中握著的,是一把雙刃劍,一面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一面是盲目自信帶來的惰性。優勢很容易變成劣勢,導師看中的不是“本校”二字,而是你的能力。如果坐擁便利的距離,展現的舞臺而不去珍惜,放棄地利人和,那是自毀長城。導師需要怎樣的人?你的能力能滿足他的需要麼?如果可以,那麼就用各種途徑讓導師知道,你就是他需要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