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就是在城市,包括在大城市,自主招生考試也不見得就完全體現出了同質性競爭。大家知道,目前在大城市,知識傳播與接受的體系已經從原來只是公辦的學校教育轉變為多種形式,例如不僅有課外補習班等小規模的知識教育形式,更有許多商業教育機構提供各種路徑,很多學生是在這些地方獲得了知識,提昇了素質。僅舉一例。有家長在初中預備年級時就安排孩子參加了由某教育機構所組織的海外游學活動,我對此感到不解。但家長說,現在都是如此,如果不這樣做,就會影響孩子綜合素質的發展,就會比其他孩子落伍。由此可知, 90後、 00後孩子的知識素養或眼界就是這樣逐漸培養起來的,而這些素養也是我們大學自主招生所看重的。
在這一知識傳播和接受的商業化路徑下,說到底比拼的還是學生家長的經濟能力。也許有人會說,正是在共有性知識范圍內,纔助長了學生只會死記硬背,也只有這樣的學生纔能勝出,由此就無法選拔出優秀的人纔。我承認,這也是目前教育存在的問題,但事實上這一問題正在發生著改變。正是在糾教育之偏的思想指導下,有些大學設計出自主招生這樣的機制,但也許設計者自己也沒有想到的是,在這一路徑指導下的自主招生,已經成為了佔據社會主導性地位的“精英型”優勢者的自我循環的教育體系安排。我們看到,目前在高校招生上的“雙軌制”博弈正在上演:一邊是以高考為代表的以知識平等為原則的制度,另一邊是自主招生所體現出的知識“優纔”的安排。該如何走出一條新的路徑,這不僅考驗我們的命題技術,更關乎我們的社會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