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你聽懂了嗎?』『你聽明白了嗎?』這句話我們從小聽到大,每每在老師講完一個新的知識點之後,會習慣地這樣問一句,言下之意,我該講的都已經講到了,如果有學生聽不懂,或不清楚,那是學生理解能力的問題了。
或許是聽習慣了,或許是從來沒有細究過這句話到底有沒有問題,長此以往,學生們習慣了這樣被問,老師們也習慣了這樣問。
可不久前,記者參加某教育機構的一次講座,講授人家庭教育專家齊輝教授提出這個問題,要變『你聽懂了嗎』為『我講清楚了嗎』讓記者很受啟發,並第一次深入思考這個問題。『每個老師總認為我們學生不會學習,學不會是學生自己的事,其實老師應該想想,自己的課講清楚了嗎?激發學生的興趣了嗎?』
這個問題很有趣,他提出了責任歸屬。當老師說『你聽懂了嗎』時,是將『沒聽懂』的原因歸咎於學生,而當老師說『我講清楚了嗎』時,是將『沒聽懂』的責任歸結到自己方面。
那麼,是否應該變『你聽懂了嗎』為『我講清楚了嗎』,我想,應該是的。因為這種問句方式的變化,意味著教師從『以我為本』到『以學生為本』的角色轉換與思維轉換:從問學生到問自己;從質問到自省……
一句『你聽明白了嗎』,責任在你;一句『我講清楚了嗎』,責任在我。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不起眼的變化,卻代表了教師的進步,以及我們教育理念的進步和師生關系的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