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從讀“整本書”開始
每一個專題學習,學生閱讀的文字都在10萬字以上,兩年下來,每一位學生閱讀不少於150萬字。每一次專題學習之後學生上交的習作,少則2000多字,多則五六千字
3月初的某個上午,吳泓的語文課正在進行,開學後剛剛分班進入這個課堂的40多名學生正端坐在電腦前認真、安靜地讀《詩經》以及《詩經》的多個譯本。吳泓也坐下來安靜地讀書,不時觀察學生們的學習狀況,有時會走到學生身後給予指導。整節課大致如此。
“與其說是聽課,不是說是看課,會看的人會被學生主動求知的狀態所吸引,不會看的人則感到枯燥無聊,聽課記錄本上不知該寫些什麼。”一位曾經“看”過吳泓課堂的專家這樣說。
在吳泓專題學習的網絡平臺“家園網”上,他共設置了28個專題學習,從古代的《詩經》、《論語》、李白、杜甫、韓愈、王安石、蘇軾到現代的魯迅、蕭紅、曹禺、沈從文,再到當代的北島、顧城、海子、王小妮、雷平陽……從文藝復興的莎士比亞,到“迷惘新一代”的海明威,再到意識流小說先鋒伍爾芙、存在主義者加繆等都出現在他自選的“教材中”。
“真正的經典可以豐富孩子們的心靈,給他們以靈魂,一個經常在閱讀和沈思中與古今哲人、思想家傾心對話的人,與一個只讀明星軼文和凶殺故事的人,兩者思想空間和精神世界差距不可以裡計,而學校的語文教育,就應該摒棄那些非經典之作的語文學習,摒棄那些攔腰斬斷、割裂經典、急功近利的‘應試閱讀’,還要拒絕那些快餐式的‘淺閱讀’、‘悅讀’對學生的侵蝕。”吳泓說。
28個專題編排的內在邏輯是根據學生在高中階段思維發展由“感悟”上昇到“思辨”,並以“思辨”為主逐步過渡到“研究”的規律。“兩千多年前的愛情大家都比較感興趣”,所以每屆高一學生,吳泓都會用《詩經》專題作為學習的開始。
記者了解到,學生們專題學習大概的流程為四步:第一步為在“家園網”上瀏覽所讀專題的背景資料。第二步為再讀原作,深入思考。第三步則是定題寫作,學生們通過自己的思考、感悟寫成一篇文章,上傳“家園網”接受大家的點評。第四步則會通過辯論會、朗誦會或課本劇演等不同形式讓學生們深入體驗。
“突破一學期一本語文‘教科書’的‘一本書主義’藩籬,選入並整合大量與專題相關的、觀點不同、見解各異的閱讀材料,組合成專題學習課程。在完成語文學習基本任務的基礎上,重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敢於質疑並發表自己獨到見解的能力和品質,既見‘林’,又識‘木’,樹木、森林,形成‘氣候’。”吳泓在博客上這樣寫道。
據介紹,每一個專題學習,學生閱讀的文字都在10萬字以上,兩年下來,每一位學生閱讀不少於150萬字。每一次專題學習之後學生上交的習作,少則2000多字,多則五六千字。學生的整體語文素質提昇也令人刮目相看。
如今已是中山大學大四學生的湯玉婷對吳老師的課堂記憶猶新。“他不拿任何教材,在電腦上上課,還跟我們說語文學習是人文素養積累的過程,而不是應試的過程……這些都讓我覺得這個老師很有意思。之前的語文學習都是非常零散的,而吳老師帶領我們系統地學習,讓我學到了很多,可以說帶我進入一場思想盛宴,豐盈了我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