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要不斷給孩子們成功感”
“本身那麼系統地讀經典就覺得比同齡人厲害了,在老師的幫助下,還能寫出頗有水平的文章。寫得好的話還能被收錄進作品集,確實很有成功感,也激勵我們做得更好”
從多年老師灌輸式的傳統語文課堂進入全新的語文課堂,學生們的反應是怎樣的?如何讓每個學生都適應這樣的課堂,從而愛上讀“整本書”?
“最開始孩子們是好奇、興奮、期待的”,吳泓告訴記者,課堂形式的變化本身以及他的選題設計都會將孩子吸引到課堂上來。
《也說王安石的“狠”》、《“王安石晚年悲涼”之我見》、《誰似浮雲知進退談王安石及其變化》……集結在學生專題習作文集裡的數十篇文章都與王安石有關,但卻沒有一篇選題、論述雷同。
吳泓介紹稱,他會想辦法幫助學生每篇習作過關,不斷“折磨”學生達到最好水平,“過關後孩子們會驚訝自己居然能寫出這種東西,會有成功感,一個個成功感疊加,就會給他們信心,信心膨脹後就變成了爆發力,最後學生們形成了自主學習。”
湯玉婷回憶稱,那種成功感確實不斷吸引著她們。“本身那麼系統地讀經典就覺得比同齡人厲害了,在老師的幫助下,還能寫出頗有水平的文章。寫得好的話還能被收錄進作品集,確實很有成功感,也激勵我們做得更好。”
吳泓還告訴記者,學生進入他的課堂後,要經歷一個“洗腦”的過程,“我會告訴他們什麼是真正的語文學習。”而這個“洗腦”過程在吳泓看來不是那麼容易,“你要給他輸入新的東西,剛開始他可能一下子無法接受、適應,但在輸入的同時慢慢告訴他這些東西美在哪裡,孩子們的觀念就慢慢改變了。”吳泓告訴記者,由於學生存在個體差異,因此過渡期時間也不一樣,一般情況下經過2個月的時間就可以完全適應新的學習。
湯玉婷告訴記者,當年他們剛接觸專題研究性學習時,有個別同學不太適應,面對大量的信息,不知道該如何獲取有效信息、很難分辨、理解文章,讀一些材料也會出現吃力,“班上的幾個男生表現得比較嚴重,後來老師幫助他們,而且我們看完素材後也會組織討論,不懂的同學可以在討論中得到一些啟發,很快就跟上來了。”
“按照原來傳統的學習,適應快慢也是永遠存在的,任何一個領域都這樣,一點都不稀奇。對於那些適應慢的學生,只能去多幫助他。”吳泓說。
高考語文成績優異
“我帶的學生高一成績可能不好,但會越來越好,厚積薄發。到最後高考時甚至會超過最好班的分數”
退休前在南山區教研室工作的唐建新是在2003年一次聊天時知道了吳泓的教學方法的,之後他還對此進行了深入考察。“他突破了死板、零碎、相對散漫的高中語文學習模式,讓學生在文化的浩瀚海洋裡奮力游泳,給了我很大的震撼。這樣的改革在高中是鳳毛麟角,因為高中離高考太近。做這樣的改革需要很大的勇氣”。
當吳泓的專題研究性學習被業界很多人所知後,外界對其的質疑也隨之而來。唐建新告訴記者,質疑聲音主要是這種做法能否對付瑣碎的高考試題、這種體制外教出來的學生能否適應體制內的考試。
“我都把學生帶到知識的大江大河裡了,考試會有什麼問題?好的成績只是這種學習收獲的副產品,學生收獲的比考試本身多得多”,吳泓說,他告訴記者,在高三階段,他也會指導學生把專題研究性的學習方法遷移到復習備考中來,“經過高一、高二的訓練,學生們非常厲害,他們搜集到歷年考試題目,然後進行整理、歸類、統計、分析和比較,在這樣的研究過程中會發現命題的特征和規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湯玉婷回憶,當時她們隔壁班的學生天天“泡”在高考真題當中,而她們班的學生則輕松很多,不用搞“題海戰術”、“疲勞戰術”,只是做一兩套真題找找題感,研究下試題就可以,“最後高考成績跟隔壁班不相上下。”湯玉婷當年的語文成績為124分。
有人曾對吳泓帶過的學生高考語文成績作過查閱,結果發現,其所帶的學生語文成績可以用“優異”來形容。
“我帶的學生高一成績可能不好,但會越來越好,厚積薄發。到最後高考時甚至會超過最好班的分數。”吳泓說。
可家長們能耐心等待孩子“厚積薄發”嗎?吳泓告訴記者,他做這項課改最核心的支持力量其實來自家長,“就算學校再怎麼允許,如果家長認為這種方式害了孩子,去反映的話,也很難(進行下去)。現在家長們很清楚,既要讓孩子考大學,也不要讓孩子僅僅變成掌握知識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