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析因
與其說是宅死家中
不如說死於逆淘汰
不必刻意放大王小林的『村裡第一個大學生』身份,借以制造其從優秀學生到悲劇性死亡的巨大落差,讓人聯想到高分低能,好逸惡勞,不知道回報,不善於處理人際關系等不名譽的詞匯,而最終小王的死歸於一個貌似合理的解釋:不能適應社會,只能被淘汰。
王小林完全有一個適應社會規則的契機。新聞中提到他曾經任教於一所中專,因不滿領導,最終憤而辭職。假若他能夠順應領導的作風,雖然不至於飛黃騰達,但也可保證混到一碗飯,保證其不至於餓死,或者不意外死亡。
領導的一怒一瞋就能夠決定一個人的前途命運,貌似是符合現行社會規則的。但仔細想想,一個人能夠決定一群人的命運,這又是極其不正常的。這種不正常具體說來,就是逆淘汰現象,王小林雖然曾經是優秀的,他自然有自己的見解,這自然會與領導產生齟齬。表面上這種齟齬被解讀為不滿領導,實際上制度不合理,當一個有主見的人不能表達他的見解時,這是多麼痛苦。而俯首帖耳的人似乎又找到了一個可以自我安慰以及自我吹噓的反面教材。這樣的逆淘汰現象已經遍布各行各業。有人歸納出當下中國存在10種『逆淘汰』現象,包括財富逆淘汰、經營逆淘汰、人纔逆淘汰、官場逆淘汰、行政逆淘汰、機構逆淘汰、改革逆淘汰、體制逆淘汰、學術逆淘汰、道德逆淘汰。
這些逆淘汰現象不需筆者一一解讀,相信讀者自有體會。而這正是這個社會應該反思的:能者上,庸者下,何時纔能不停留於高文典冊之中,而是成為通行的社會准則,那麼哪一個本能夠一展身手的人會甘願於宅在家中,最終走向死亡,死後還遭受無數人的誤解呢?(錢金德)
遺憾
宅死家中的大學生
並非僅是村官之殤
王小林的死誰該心痛?教育該心痛,教育並非只教人以漁,還要教無魚怎麼辦?打不到魚怎麼辦?而王小林看來只知道讀書,只知道國家分配就業,只知道學校應該安排他這樣的『人纔』當一個熱門崗位上的老師,而不知道『無魚』的結果會怎樣,更不知道人情世故有多少冷暖寒熱,因此他最終選擇了『歸隱』至『老』死。
學校該心痛,並非只指其就讀的學校,而是指其就業的學校。『1995年王小林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鄖縣一所中專教書。由於不滿學校的安排,沒多久,他就不乾了。』對於王小林來說,當時一時衝動撂挑子『不乾了』,導致了他離開了體制,『歸隱』之後又不想乾千百年來所有百姓都賴以生存的農活,因此他只有『死路』一條。盡管如此,鄖縣的這所中專,為什麼不能留住這樣一個高材生人纔?至少他是『分配的』老師,至少他應當有平等權利,那為什麼沒有人對其『不乾了』而負責?
村裡該心痛。劉老師發現王小林接煙的手瘦若雞爪。瘦若『雞爪』,可見王小林比臨死的孔乙己還要落魄還要瘦弱,飢餓的時候,他碰見什麼吃什麼。沒成熟的果子,地裡的花生、玉米棒子,他都拿來充飢。他的慘死,村裡為什麼沒有人伸出援手?村民可以無知,村官難道也無知?一個失業的大學生至死無人聞問,更沒有人想到為其再就業想想辦法,村官鄉官們,又乾什麼去了?
然而,宅死的大學生並非僅僅是村官之殤。(李振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