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評判
富有警示意義
折射三大缺失
這個不幸的故事引發一系列沈重思考,更折射出當今教育和社會的三大缺失。
首先是家庭教育缺乏獨立意識培養。心理學認為,『啃老』的最主要原因是『父母包辦』產生的後遺癥。對兒童正常行為的壓制和約束,不利於培養孩子獨立、自信的品格;而父母在孩子青春期包辦得太多,代替孩子成長,又會使得孩子缺乏對社會的適應能力。盡管對王小林的成長經歷報道不詳,但僅從『讀大二時父親去世,很長一段時間家人都瞞著他』的細節來看,父母的呵護溺愛可見一斑。
其次是學校教育缺乏人格意識塑造。奧爾波特在《人格——一種心理學的解釋》中提出,『所謂人格是決定個體適應環境所獨有的心理——生理內在動力系統』。形成對自己社會地位、尊嚴、能力的思想意識,是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心理成熟的標志。畢業後,王小林不能適應工作,不滿學校的安排就辭職不乾;回到家後,也很少幫助母親乾農活,甚至為此爭執把母親打骨折。顯然,我們的國民教育培養出的只是會讀書考試的大學生,而不是一個擁有成熟人格的社會人,無法正確處理各種社會關系,甚至沒有用勞動創造價值的自尊。
此外是社會管理缺乏心理危機乾預。急促的社會轉型,生活節奏的加快,導致部分天性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的人,經不起方方面面的刺激,從而產生扭曲的心態、變異的心理,導致情感、理智和行為上的『錯位』。正視公眾的心理危機,建立危機乾預體系,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精神文明與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目前,我國心理乾預在城市剛剛起步,農村幾乎空白。面對王小林長達14年的反常生存,村民卻不認為其有精神病,沒有想到也不懂得如何開導,解開其心結,最終釀成悲劇。(張楓逸)
-三言兩語
●雖然大學畢業生『就業難』是當前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但只要俯下身來學以致用靈活就業,就有可能獲得屬於自己的人生舞臺。不一定大富大貴,至少說小日子能混得過去。——韓三旭
●即便偏遠農村的小混混、真正的好逸惡勞者,他們都知道為了改善生活而去做一些小偷小摸的勾當,何況王小林是一個在城市讀過大學、見過世面的人,為什麼如此?難以理解。——楊武過
●王小林不是一個精神不正常的人,他思維敏捷,談吐有據,但為什麼甘願靠吃野菜度日,為什麼要將其解讀為一個懶字,而不能將其理解成看破紅塵,以至於只願靠采野菜這樣的生存本能存活下去呢?——廖厚
●王小林其實是比較優秀的,甚至是精英級別的。天地之大何處不留人呢?當一個曾經的佼佼者,寧可餓死也選擇不與社會合作的時候,不得不說這個社會的確是病了。——薛平貴
●大學生『宅』死家中,為我們敲響警鍾。早日修復教育和社會的缺失,讓每一個公民心智成熟,獨立堅強,不再游離於社會之外,這既是對生命的呵護,更是對未來的負責。——汪道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