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日前,某招聘網站針對“HR(人力資源經理)不能接受的求職者個性行為”進行調查,“面試時答非所問”躋身前三名。超六成的求職者表示,因為急於說清情況纔導致答非所問。
在北京人纔市場上周舉辦的綜合場招聘會上,某知名快餐集團招聘見習經理及其他相關管理人員,吸引了不少畢業生遞交簡歷。這家用人單位在現場對求職者進行了簡單的面試,如“你認為自己有什麼特別的能力可勝任要應聘的崗位”、“你是否可以接受不同的工作安排”等。面對上述問題,一些畢業生或是滔滔不絕地介紹自己在校期間所獲獎項,或是告訴招聘人員自己對所應聘的崗位非常感興趣。這些答非所問的回答讓招聘負責人吳傳盛有些無奈。記者采訪了幾位畢業生,他們多數表示,當時並未意識到犯了答非所問的錯,只想盡快向用人單位展示自己的優勢。
記者隨後采訪了多家用人單位的招聘負責人,發現面試時“答非所問”的現象十分普遍。一家房地產公司的招聘負責人介紹,求職者最容易在一些簡單的問題上答非所問。比如問:“你喜歡銷售嗎?”多數人會回答:“我在校期間做過很多促銷工作,有銷售方面的經驗。”或者問:“你喜歡與人溝通嗎?”有的畢業生會回答:“我以前性格很內向,但是通過大學四年的社團活動鍛煉,現在已經很外向了。”
這位負責人表示,這些問題都沒有答在“點”上。用人單位問求職者是否喜歡所應聘的職位,求職者回答“有經驗”,就沒有明確表示出對職位的興趣,而用人單位不會錄用對職位沒有興趣的人。對第2個問題,用人單位提問的是應聘職位要具備的基本素質,求職者沒有說出喜歡或是不喜歡,而說自己內向後來變外向。這樣的回答沒有針對性,而且是否喜歡與人溝通和性格沒有必然的聯系。
不少用人單位的招聘負責人表示,對於求職者因情緒緊張而造成的“答非所問”可以理解。“但如果次數多了,我一般會定性為求職者理解力有問題,或者他在刻意回避。這樣的求職者很容易被判出局。”一家通信企業的人力資源經理表示。
有關就業指導專家建議,畢業生在求職前可多做模擬練習,並請朋友、同學給出一些表達上的意見,然後有針對性地改進。對於理解上的失誤,求職者要調整心態,冷靜、從容面對,方能准確把握面試官提問的含義。此外,除非涉及個人隱私,直接回避問題是不明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