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提起兒歌,很多人也許首先會想到《小燕子》《哇哈哈》《讓我們蕩起雙槳》等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的經典兒歌,那優美的旋律和富於時代特點的歌詞依然令人記憶猶新。與此同時,反映新時代兒童風貌的優秀兒歌卻難覓蹤影。
今天是『世界兒歌日』。之前,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幼兒園的小朋友和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令人驚訝的是,孩子們所記得的兒歌寥寥無幾,而張口就來的卻是《愛情買賣》《老鼠愛大米》等在成年人中流行的歌曲。是什麼原因導致兒歌市場低迷?新兒歌到哪兒去了呢?
商業利益擠壓兒歌生存空間
『兒童的成長離不開兒歌,兒童對這世界最初的認知多數來源於兒歌。』有十幾年教齡的豐臺區某幼兒園徐老師告訴記者,『近年來也有一些新的兒歌,但是傳唱度一直不高,孩子的興趣也不是很大。反倒是那些經典的兒歌,至今仍被廣泛傳唱,歷久彌新。』
是什麼讓兒歌的路越走越窄?中國戲曲學院新媒體藝術系副主任於祥國分析說,『商業利益』是兒歌發展的最大阻礙,『目前社會進入商品經濟時代,歌曲隨之進入商品領域。當網絡、電視等傳播渠道大肆宣傳成人歌曲時,兒歌被迫進入了一個十分狹窄的領域。』
於祥國坦言,給流行歌手寫曲的收入一定會比兒歌要高很多,這是市場經濟決定的。大批有纔華的音樂人是不會將精力放在兒歌創作上的,因為他們被商業價值所左右了,兒歌的商品屬性相對較弱。
『我們可以看到,兒歌創作領域的工作者,往往並不是一線的詞曲創作者,整個曲目的編曲和錄音也不是最好的團隊。這就是為什麼多年來一直沒有最好的兒歌作品呈現的原因,當然也不會有很高的傳唱度了。』於祥國分析道。
音樂分類中兒歌處於缺位狀態
在北京市朝陽區垂楊柳中心小學附近,記者遇到3名三年級的小學生,她們正在唱臺灣某著名女歌星的流行曲目《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年僅9歲的她們並不真正懂得歌詞的含議,只是覺得『曲子好聽』。
記者了解到,許多小學生將港臺歌手視為『偶像』,以學唱他們的歌曲、學跳他們的舞蹈為榮,一些學校在為學生編舞的時候也會選擇流行歌曲作為配樂。朝陽某小學二年級學生王帥(化名)喜歡歌手韓庚,他說:『我的夢想是能和韓庚一起跳舞。』
於祥國告訴記者:『目前,兒歌在國內音樂分類中屬於缺位狀態,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哀。因為孩子們無法用他們這個時代的歌曲去表達這個時代的社會特征,課本中兒歌表達的內容仍然停留在過去式,所以他們不得不選擇當下的成人歌曲,這是對天真的一種褻瀆。』
他認為,音樂人有責任和義務去為孩子們創造一片音樂的純淨藍天。他希望能引起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的重視,作為一個專項去抓,『光靠部分專業人士呼吁是不能產生社會效果的。』
於祥國建議,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應當召集組織有能力的音樂人,參與到兒歌建設中,並在市場中做出相應的推廣機制,引導家長形成正確的教育理念,主動為孩子選擇符合當下時代特征的兒童音樂作品。『全社會需要具備這種關心兒童音樂的責任感,形成一個組織者、創作者和接受者的良好市場氛圍。』
教材陳舊限制兒歌發展
翻開小學音樂課本,記者發現其中不乏很多幾十年前的作品,有個別曲目甚至經歷了兩三代人。對此,中國人民大學附小音樂教師吳剛說:『現代小學生的心理發育成熟度較之前要早很多,一成不變的音樂教材顯然很難再滿足他們的需求。』
吳剛認為,教材內容陳舊也是兒歌發展不佳的一個原因,『有部分歌曲,在我小學的音樂課本裡就有了。』他呼吁專業人士應對其進行創作和改編。『比如,可將時下孩子們傳唱度較高的《喜洋洋灰太狼》系列歌曲等新式兒歌加入其中,讓孩子們在長大以後也有屬於他們這個年代的美好回憶。』
吳剛告訴記者:『有一次,我將一個國外童聲合唱團的曲目以流行音樂的方式進行了改編,沒想到孩子們十分感興趣。他們更樂意去學習新模式下的兒歌,更願意去接受時尚的音樂理念。』
中國人民大學附小藝術主任王靖告訴記者,他所在的學校正在策劃制作一批原創兒童歌曲,爭取在合適的機會裡能推廣到市場,讓更多的孩子分享。『我們希望能利用學校已有的先進錄音棚,創作出更多的優秀作品,給孩子們制造一個充滿樂趣的童年回憶。』
世界兒歌日:1976年,在比利時克諾克兩年一度的國際詩歌會上創立了世界兒歌日,由13歲以下的兒童每年在3月21日(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春分)——春天到來的第一天舉行慶祝活動。主題是:關愛兒童、締造和平、消滅戰爭、建設家園。這項活動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認可和支持。每年這一天,各國兒童組織、教育機構用各種形式慶祝這一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