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近日,據媒體記者在河南汝州采訪獲知,汝州的拼裝車市場翻新舊車,部分組裝車流入農村成為校車。記者看到兩輛與之前報廢的校車外形相似的白色依維柯小客車,賣家承認是改裝車,還稱“這車很好用,開著沒問題,以前經常有學校、幼兒園來買,拉十幾個孩子沒問題”。
在教育財政投入20年來一直未能實現佔GDP 4%目標的背景下,不少地方教育資源匱乏,校捨、儀器器材等基礎辦學設施嚴重不足。其中,校車問題亦不能根本解決,或以次充好,或像上述消息中披露的這樣,將報廢車翻新、改裝,或超載運輸等,來敷衍社會,應付孩子和家長們,也就屢見不鮮。所謂“好用”、“沒問題”,不過是遮羞之語。
其實,校車問題不過是當前農村教育面臨的諸種問題之一。校車的使用,一是緣於十幾年來瘋狂的“撤點並校”造成的家校間距增大;二是緣於一些特殊地區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條件,難以就近建造校捨,周邊村寨的孩子們上下學必須用機動車輛作代步工具。
既然校車不得不在一定范圍內存在,就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要千方百計確保校車堅固耐用不超載,即便發生事故,也能夠將危害降至最低,起碼不該嚴重威脅到孩子們的生命安全。
不論是《校車安全條例》的出臺,還是財政資金的加大投入,校車安全問題已經上昇至立法層面,不遺餘力地保障孩子們的安全也是社會的共識。可是,共識要變成現實,不僅需要制度護航,更有賴於各級政府的有效落實。
而在目前的現實背景下,很多地方政府難以籌資購置標准校車,甚至連達到客車的起碼標准都不行。許多地方政府對於校車安全的重視,也只是停留在口頭上,既不投入資金購置校車,又疏於監管。因此,報廢車變成校車,並非偶然,實為地方政府不作為的必然。
學校不得不使用淘汰車、翻新車,無異於吃強勢行業吃剩的“剩飯”。並且,這種“剩飯”也不是無償的,要付費。難道,這就是我們“科教興國”、“教育優先”、“尊師重教”、“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諸多口號主導下的現實嗎?這無異於打了我們一再鼓吹的高速度、高增長率光環籠罩的經濟社會發展一記響亮的耳光。有人應該為此自責。
校車淪落到吃“剩飯”的地步,只說明教育欠賬太多。所幸,教育投入佔GDP 4%的目標將在2012年落實。但這個任務很重很艱巨,方方面面要完善、補充的太多。我們只有轉變意識,切實樹立“教育優先”的理念,同時加大社會監督及政府主辦與督辦力度,爭取2012年有新突破、大進展,能夠實現“翻身”而不是“翻新”,讓教育也能真正吃到噴香的“新鮮飯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