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伊歌
從《杜拉拉昇職記》開始,職場類圖書已經連續數年成為書市熱點。繼南京女作家崔曼莉的《浮沈》系列成為超級暢銷書後,日前,另一位南京女作家伊歌的長篇小說《報社》由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在當當網銷售成績喜人,該書即將在南京各大書店上架。
在南京女作家筆下,南京元素和南京味總是會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來。在崔曼莉的小說中,南京讀者不時可見熟悉的地名,她此前的《琉璃年代》更是希望將全部背景都放在南京,開篇就寫到了丁家橋。伊歌此次在《報社》中,設定的背景城市叫江南。但實際上,讀者一看就知道是南京。青島路、五臺山、沁園春·雪茶社、明城牆……小說裡,時不時地能看到南京的元素。據介紹,小說主人公每一次命運的轉折或重大故事的發生,差不多都與這些地點掛上了鉤。
小說選擇“報社”這個切入點,伊歌表示這是“一念之間的事”,“我的第一部長篇被一個文壇前輩否了之後,為了證明自己能寫,情急之下,寫了這個第二部長篇。選擇報社,是覺得報社是個窗口,可以管窺諸多世態人情。”
伊歌畢業於南京大學,並曾在南京某報社工作,因而寫《報社》的故事駕輕就熟。該書講述了一個頗有姿色卻心智不成熟的年輕女子吳非清,大學畢業分配進報社後所遭遇的一連串故事,涉及到職場潛規則等內容。有讀者忍不住“對號入座”:小說是否影射了南京的報業?對此,伊歌昨天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不諱言我的小說從真實生活當中取材。但如同紙是用木頭制成的,卻不等於木頭一樣,本部小說的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那連我也要覺得奇怪和有趣了。至於原型,我想坦白一點說,我是這樣處理的:從甲身上取其眼睛、從乙身上取其嘴巴,這樣糅合成一個其實完全不存在的虛構人物。”
職場小說成出版方“新寵”
昨天,記者走訪了南京多家書店,發現在一周暢銷書排行榜前十名中,職場小說佔據了半壁江山。《杜拉拉昇職記》系列出版3年依然熱銷,總銷量已突破500萬冊,而本月剛上架的《輸贏2》《那時年少2:畢業了我們一無所有》等職場小說也銷量驚人。在當當、卓越等網絡書店裡,職場小說同樣佔據著重要的席位。
“職場書近5年來持續火熱,網絡上點擊率稍高點的職場小說,動輒有十幾家出版社爭搶,競爭非常激烈。”一家出版社的編輯告訴記者。
職場小說雖然不無虛構,但作者大多融入自己或朋友的親身經歷,教人們如何生存和打拼,能讓讀者學到不少職場經驗。《輸贏2》的作者付遙大學畢業後從事軟件開發,1995年加入IBM公司,1998年擔任戴爾(中國)公司銷售主管,書中凝聚了她18年的實戰經驗,將頂尖銷售策略融入到書中,講述商業運作的技巧;一草所著《那時年少2:畢業了我們一無所有》讓大學生提前感受到職場競爭的殘酷、生活的不易,並且提供了大量高明且可復制的奮斗思路和技巧,讓大學畢業生早明事,少犯錯,更快更好地適應社會。該書還直接在封面上打出“年薪20萬,本書正提供”字樣。據該書出版方博集天卷相關負責人介紹,只要讀者回郵書中所夾帶的“夢想明信片”,即可獲得年薪20萬的職位的面試機會。這一奇特的招聘啟事,也開創了職場小說的先河。
南師大心理學博士陶琳瑾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通過閱讀職場小說,可以尋求認同感,“比如初入職場的人,會有比較相似的經歷,像焦慮期、面對社會的恐慌感等等,閱讀者能產生一種認同感和心理歸屬感,因為很多人和他們經歷了相似的事情,焦慮的心情會有所減弱。”另一種收獲則是學習,通過借鑒書中的職場經驗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從而獲取成功。“現在的人更渴望學習,通過學習來成長,而不是一味蠻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