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與澳大利亞友誼校老師為校運動會鳴槍
基礎教育不能錯位和越位
1997年,李明新做了科研室主任,科研讓他對教育規律有了更深刻的研究,對教育教學的本質問題有了深入的思考。1999年,做見習教學副校長,他開始涉足教學管理工作。2000年,擔任教學副校長。7年之後,任常務副校長,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管理經驗。2009年至今,任北京小學校長。
李明新認為,基礎教育存在著學科教學“錯位”與“越位”的現象,特別是一些教師,用優秀學生的學習標准要求所有學生,追求“超標”的教學,使學段應有的任務難以落實。
針對這樣的問題,北京小學一方面在制定學科培養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了學科針對不同年級的要求;另一方面,創新工作機制,推進校長室領導下的年級工作制。
“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健康成長指什麼?如何使學生健康成長?基礎教育的本真又是什麼?其實,‘基礎教育’這四個字說的非常明確,它的本真就是‘基礎’二字。學生的健康成長指學生身心和諧的發展。學校如何實現學生的健康成長?就是按基礎教育的要求培養學生,使教育實踐遵循教育規律。因此,如何理解‘教育’,如何理解‘基礎’,如何認識基礎教育的價值,則關系到是否能把‘讓學生健康成長’的理念落到實處。”
李明新進一步強調說:“我們過去談‘基礎’,一般指的是‘雙基’的概念,就是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一定程度上,逐步演變成‘雙基’的概念替代了‘基礎’的內涵。人們就會不自覺地把基礎教育中‘基礎’的內涵窄化為‘雙基’的內涵,‘雙基’成了主業,其他諸如人格培養、身心健康、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社會交往等都成了副業。因而,堅守基礎教育的本位價值,就必須正確認識基礎教育的基礎性內涵。”
“在今天的學校教育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仍然是人的發展所必須的。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教育要關注人類的和諧發展,關注人的健康全面的發展,而不僅僅是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一個國家基礎教育的‘基礎’,其涵義應包括二個層面,一是為本民族素質的提高打基礎,即公民教育;一是為人的一生發展打基礎,即人生奠基,包括學習興趣態度、行為習慣、人格教育、健康體魄培養,也包括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人生的‘基礎’是一個整體,是德智體美的統一,是知識能力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統一,如果簡單地認為就是一個‘學科知識的基礎’,就會引導學生片面發展,甚至單純去追求昇學率和分數,從而使基礎教育迷失自己的方向,丟掉自己根本的價值與功能。”
在李明新看來,作為一種教育實踐,基礎教育的價值是多元的。但是任何一種教育一定有它的本位價值,或者是一定要有其根本的核心價值。基礎教育的本位價值應該在於它的基礎性,“基礎”二字是每一位中小學教育工作者必須要牢牢把握住的關鍵詞。我們今天有許多基礎教育的實踐,已經偏離了基礎教育的本位價值,這種實踐方向的迷失,實際反映了價值追求的迷失。
北京小學“基礎紮實,習慣良好,發展全面,學有所長,中華底蘊,國際視野”的培養目標,強調一個人的整體和諧的發展,是以人為本思想的體現。這種思想要求基礎教育要回到自身要完成的任務,使基礎教育不能錯位,也不能越位,從而避免了基礎教育的不到位。
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達喀爾會議上曾經有這樣的論斷:我們今天給全民提供公平的教育是一種勝利,但是如果不能夠給他們提供保證質量的教育,可能是一種空洞的勝利。
2011年,北京市教育工作會議和《北京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在未來的十年之內,追求教育的公平、優質、創新和開放。在這一過程中,高標准、高質量是首都基礎教育面臨的一個實際問題。這就要求首都的基礎教育在提高質量和提高水平上下工夫,這樣纔能夠使人民群眾在享受機會公平的前提下,能夠享受到更優質的教育。
未來的基礎教育的質量,體現在素質教育思想的質量,是真正追求和實現學生作為人的全面的健康發展的質量。這與李明新校長所倡導的“基礎教育回歸本真”的觀點不謀而合。
長期以來,北京小學一直在做“基礎”,在做人發展的“基礎”。在這一過程中,它的教育理念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過去,學校曾提出了主體教育的思想,通過教育創新,煥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煥發老師工作的積極性。今天,我們關注的是這種主體性是否落實到了每一個孩子的發展上,如何把我們的基礎教育落實到每一個孩子身上。
在此基礎上,李明新校長提出了“以個性化教育的思想為指導,創造適合兒童發展的教育”的教育思想,成為北京小學老師們的教育價值追求。
“創造適合兒童發展的教育,回歸了基礎教育的根本價值。它目中有人,有具體的兒童;它關注學生的整體和諧而個性化的發展;它關注學生的一生。創造適合兒童發展的教育,必須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成長方式、學校課程、教育方法、教育評價。這些創造構成了一個整體,構成了一個學校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推進方式。”李明新這樣解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