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多年來,我們發現男孩子在小學階段相對於女孩子來說,往往會更多地表現出軟弱、膽小、獨立性差。”閘北區第三中心小學校長孫琳說,在先行的“女生課堂”課程實踐的基礎上,學校又開發了“男生課堂”課程,目前已初具形態。
“父子大課堂”是該校“男生課堂”的形式之一。學校每年會根據各年級的目標要求,把男生的父親們請到課堂來,師生、同伴、父子共同探討男生成長話題。五年級的主題是“我是男生,我獨立”,邀請了長征醫院醫學博士為全體男生和家長上了一堂男孩青春期生理課。大家一起討論逆反現象、挑戰自我,以及如何培養自我管理、誠實樂觀等方面品質,從而讓男生和家長明確男子漢行為是可以習得的,男子漢的特質是可以培養的。
又如,四年級的主題是“我是男生,我做情緒的小主人”。課堂上,小陳同學的爸爸展現了身為男人、父親和兒子等多重身份,如何在突發事件發生後妥善處理各種復雜的事情。其他父親也積極地參與課堂討論,有的交流自己用“談心簿”與孩子及時溝通,有的表示在知道錯怪孩子後會及時道歉。
該課程的設計者與實踐者、閘北三中心小學的陳來秀老師感慨地說,一堂80分鍾的男生課,讓孩子感動,更讓幾位父親有些許慚愧。如果孩子的教育基本都放手給媽媽,等孩子長大了父親再去彌補,孩子可能已經不再需要這份遲到的“父愛”了。本報記者王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