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李伊告訴早報記者,原本以為入學後,學校會對學生有規范化的管理,『但你交完錢後,想乾嘛就乾嘛,沒有人在意你有沒有去上課,管理很松散,教師感覺也是七拼八湊,保證不了教學時間和質量。』且此前校方承諾的國內預科可以抵消美國大學學分也不現實,如果更換了專業,這個學分就無法使用,所謂的對接大學還是一樣要求學生依照申請標准去申請,而非降低門檻。
『我現在理解的對接,就是這邊可與美國負責招生的人對接上,聯系上而已,而不是其他的對接。』李伊說。
需要注意的是,今年3月29日,教育部辦公廳下發了『關於加強涉外辦學規范管理的通知』,要求各高校要准確把握中外合作辦學的政策界限,不得以中外合作辦學名義舉辦專昇本項目、留學預科班等涉外辦學項目。
早報記者在李伊所說的該知名大學網站上找到了所謂的『美國精品預科課程』的相關介紹,但隨後翻閱教育部公布的『通過復核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並沒有發現該大學相關課程的名字。
失望的還在後頭。
在女兒上學的同時,李伊與上述中介簽署了合同,『現在看來就是一個不平等的霸王合同。』李伊說,當初學校和中介都在催自己早點簽約,理由是可以更早跟蹤每個學生的情況,掌握動態。
李伊說,與中介簽署的合同條款都很籠統,沒有一個菜單式的服務,感覺更像是一個承包價,『先問你去哪個國家,每個國家收費不同,學校可以選擇5所,然後再是選專業。』李伊稱,一式三份的合同在家長簽完字後就被中介收回,中介也沒有在合同上簽字,而自己直到現在還沒有拿到合同。
事實上,早在2004年,教育部和國家工商行政總局就聯手推出了《自費出國留學中介服務委托合同(示范文本)》,但至今使用該留學文本的中介為數不多。
在簽完合同後,李伊提出要調整專業,但中介表示改一個專業要多收1200元的費用,『當時中介還拼命向我推薦一些學校,稱自己與它們有合作,如果不選中介推薦的,他們對申請不敢打包票。我覺得中介和這些學校肯定有某種關系。』
李伊女兒一年預科的費用在8萬元上下,中介費2萬元。還沒有出國,李伊已經為女兒花了10萬元人民幣,相當於留學美國一年的生活費。
耐人尋味的是,在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李伊多次強調,不能使用她的真實名字,也不希望公開中介和大學的名字,李伊擔心的是,一旦被曝光,自己女兒的美國之路或會戛然而止,『所有的材料都在中介手裡。』
『中介費最高達10萬元』
這只是留學中介內幕的冰山一角,而李伊的感覺也是對的,一些留學中介與美國大學確實存在利益關系。
一名曾在留學中介工作過的人士向早報記者透露,中介會推薦一些和自己有利益關系的大學給學生,尤其是那些成績一般,但又想去美國讀書而不在乎大學排名的人,『我們給他們的大學名單中都有好幾所是有合作關系的,確保能最後錄取,至於排名靠前的學校,可能申請的時候我們就不會做得特別認真。』
上述人士還表示,當初自己所工作的留學中介同樣沒有辦理留學的資質,而是通過掛靠在有留學資質的機構旗下,辦理留學業務。
有不少家長認為,與中介有合作的學校比較容易錄取,而不在乎學校排名如何。
資深留美專家張恆瑞告訴早報記者,問題在於,並非所有號稱自己有合作大學的中介與大學真正存在合作關系,甚至根本沒有,『更糟糕的是,中介會不斷轉包,這是現在最大的問題。』
張恆瑞舉例稱,比如A中介有真正的合作代理關系,B、C、D、E、F等中介都沒有,A中介會說把留學案子交給他們,由A中介來操作,『但實際不會,因為客戶都會跑到A那邊。』現實情況是,很多中介沒有代理關系,而是依靠一些跑單幫的個人代理,這些人在美國生活多年,與某個美國大學關系較好,就可能與該大學簽署特殊代理協議,然後來中國推銷這種代理權,讓中介將學生轉給個人,然後個人再轉給學校。
『所以很多的案子最後出那麼多問題就是因為層層轉包,這些公司為什麼有這些亂象,就是從這邊衍生的……而學生從頭到尾是不知情的。』張恆瑞表示,層層轉包會形成骨牌效應,只要中間有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那整個鏈條就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