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沒有誰能隨隨便便取得成績,孩子在學業或者某方面比較優秀,父母和孩子肯定有不為人知的努力和智慧,我們想通過教育個例和故事,來發現他們的做法中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給有教育困惑的家庭一些啟發。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別人的方法未必適合你的孩子,所以,不能照抄照搬,但是,有些思想和智慧卻是可以學習的。
於水鳳說,孩子的學習不是個孤立的事情,是與做人息息相關的。一個人如果有愛心、懂得做人的道理、孝敬父母,就會知道該做好自己的事情,從而主動學習,並且學習好。所以,女兒小的時候,她把功夫下在了教她懂理、做人上。她教育女兒孝敬父母、尊重長輩、積極樂觀、獨立、做事認真等等,既講道理,也通過自己的言行和生活中具體的事情給女兒示范。『人接受事物有「先入為主」特點,所以,在孩子剛懂事時就把做人、做事的道理教給他(她),正信正念在孩子的思想意識裡紮下根,教育就會事半功倍。』於水鳳說。因此,女兒的教育她並未覺得多費事。
A
學著做母親
當孕育10個月的孩子呱呱墜地之時,我們自然而然『昇級』做了父母。可是,對於教育孩子的知識我們懂得多少,有多大把握教育好他(她)呢?『我們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教育孩子沒有經驗,誰也不是先知先覺,但是誰都可以學習,不懂的可以通過學習來彌補』於水鳳說。
有了女兒後,於水鳳經常去書店買各類教育孩子的書籍回來看,學著做媽媽。隨著女兒的長大,她感到需要拓展知識面,而且需要和女兒一起學習,買書的范圍擴展到文學、歷史、科學、甚至是禮儀方面的等等,買回來後她自己先看,也讓女兒看,母女倆在這些書中汲取了不少營養。不僅如此,她還經常聽一些教育專家報告會,找機會與專家面對面交流。
女兒六年級時,全國著名教育專家柴潔心來濟講座,母女倆一塊兒去聽,回來後女兒說:媽媽,專家說的話和您平時跟我說的一樣,以前我有些不信您,現在知道你說的都是對的,以後我要聽你的話。這讓於水鳳有兩點感受:一是父母說的話孩子聽多了,也聽膩了,效果不好,換個方式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二是有時候孩子雖聽不進大人的話,可是在她心裡已留下印跡,給孩子一定時間,幾天、幾個月或者更長時間後她會吸收、接納的。就這樣,她對孩子的教育由最初做媽媽時的沒把握,變得越來越心中有數。
B
三枚硬幣的故事
女兒小學的時候,學校門口有許多小店,賣各種零食,不少孩子手裡有零花錢,一放學就鑽到小店裡買小零食吃,於水鳳從來不給女兒零花錢,也不許她吃那些不健康的小食品。
女兒5年級的一天,於水鳳發現放在桌子上的3枚一元的硬幣不見了,她知道是女兒拿走了。但沒有吭聲,第二天,又放了3枚,結果又不見了,第三天,她仍舊放了3枚,還是不見了,第四天,她放了兩枚,這次孩子沒有拿,第5天,女兒放學回來怯怯地來到她跟前說:媽媽,我錯了。於水鳳故意問:你哪裡錯了?女兒說,前幾天放在桌上的硬幣都是她拿了,去買那些小吃了,於水鳳告訴女兒:其實媽媽早就知道是你拿的,等著你自己來跟媽媽承認錯誤。女兒說,不該隨便拿家裡的錢,更不該亂買小零食,以後再不這樣做了。果真,從那以後,女兒再沒有犯過這樣的錯誤。
這件事也引起於水鳳的思考:有些事情,一味地堵是不行的,要合理疏導。孩子畢竟是孩子,想讓她像大人那麼克制不吃那些小零食太苛刻,要適當地開個『小小的口子』。從此,於水鳳每月去大超市給女兒買些好吃的解解饞。我問於水鳳:當時一而再再而三地放3枚硬幣讓女兒拿,有把握女兒一定會來承認錯誤嗎?她說有把握,因為了解女兒,知道她能承受多大的事情。這就是『知女莫如母』吧,如今,有多少父母能做到這一點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