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21日,翻譯家王永年與世長辭。除了至親好友,很少人得到消息。直到兩天之後,人們纔逐漸聽說,又一位翻譯界的老前輩離開了。
王永年1927年出生於浙江定海,1947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精通英文、俄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等多種外語。他是曾任《世界文學》副主編的林一安主編的《博爾赫斯全集》的主要譯者。他翻譯了《歐·亨利小說全集》,翻譯了傑克·凱魯亞克的《在路上》,翻譯了劉易斯·卡羅爾的《愛麗斯漫游奇境》,他還是中國從意大利原文翻譯《十日談》的第一人。談到他的去世,林一安說:“這是我國翻譯界的一大損失,王永年在我國西班牙語文學翻譯領域裡,至今無可替代。”
“文學翻譯是他付諸一生、傾心以待的事業”
王永年自1959年開始擔任新華社西班牙語的譯審,經常每天工作十二三個小時,但他仍然孜孜不倦地進行外國文學作品的翻譯工作。盡管王永年的翻譯造詣甚深,但是面對別人的批評與建議,他也能謙遜對之。他在翻譯《博爾赫斯全集》時,有一次把“H形的刀把”翻譯成“倒工字形的刀把”,有同行提出,因為語言的障礙,博爾赫斯不可能這樣來形容刀把,王永年覺得言之有理,便欣然改之。謙遜、大度的風范,讓人難以忘懷。
林一安一生審譯稿無數,在他的印象中,凡是王永年交來的譯稿,無論長短,皆是字跡漂亮、撰寫工整的原稿。林一安說,如此整齊的原稿,極為稀少,只有三位譯家纔能拿出這樣的手筆,一位是已故英美文學翻譯家、《老人與海》的譯者趙少偉,一位是西班牙語文學翻譯家、《碧血黃沙》的譯者林光,還有一位則是王永年。“讀他們的原稿簡直是一種享受,你可以看得到譯者認真負責的敬業精神就在字裡行間流淌。”林一安說。
王永年一輩子跟翻譯打交道,文學翻譯成了他付諸一生、傾心以待的事業。據他的朋友介紹,直到去世前,他仍然只能拿到60元錢每千字的稿酬,但他始終不捨得丟下譯筆。他曾在一本掛了他的名字出版的翻譯作品中,逐頁地用紅筆、鉛筆密密麻麻地修正了這本譯作的謬誤之處。老人對他傾注了畢生心血的文學翻譯,無比珍視。
“他帶走了一個翻譯時代,但也翻開了新的一頁”
關於王永年的翻譯,有學者評價:准確、精確、明確。也有人說,王永年是最可“信”的翻譯家。王永年的譯作是以與原作極度接近著稱的。林一安曾把王永年的西班牙文譯作與原文進行逐字逐句的對照,結果發現譯文清新洗練、乾淨准確,非常符合規范,於是將其作為教材拿給學生學習。
作為一名譯者,王永年不僅精通多種外文,中文功底也相當好。在他翻譯的博爾赫斯的文章中,有一篇外國短篇小說中引用了清朝嘉慶皇帝的一段聖旨。王永年在翻譯這段文字時,就使用了地道的文言文,最大限度地傳遞了作品的神韻。
王永年的翻譯也遭受過爭議,他翻譯的傑克·凱魯亞克的《在路上》被有的人斥責為“缺少靈魂”,他們指出王永年關於毒品、迷幻等專業詞匯的翻譯錯誤以及對於年輕人心態的把握偏差。王永年自言雖然不欣賞傑克·凱魯亞克本人,但依然是嚴格按照原著來翻譯的。有讀者評價,隨著王永年的逝世,他帶走了一個翻譯時代,但也翻開了新的一頁,“這本書再過20年由年輕人翻譯也許會更好。”
“翻譯家常常被稱為擺渡者,王永年就是一個低調實乾的擺渡者。”林一安說,他的離去使我們又失去了一位優秀的翻譯家,但更應思考,如何讓更多年輕人成長為合格的翻譯家,使我們的文學翻譯事業後繼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