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津雲"客戶端 |
||
自我貶低型:對不起,我能力不夠
小姚學歷不高,但工作能力備受領導賞識。她曾經有機會做自己向往的職位,做得很出色,甚至拿了大獎,但她最終放棄了這個職位,因為她覺得自己慢,能力不夠,沒有信心再做下去。後來遇上機構改革,她被領導推薦到新的單位,半年後昇任經理,可是昇職後她又想放棄了,還是同樣的原因——覺得自己能力不夠。
劉悅做主管已經兩年多,差不多同時進來的同事都昇了職。當初進公司時,大家的資歷都差不多,但劉悅出的成績就是比別人少。其實她工作很認真,而且總怕出錯,奇怪的是,越小心越出錯,於是她就更加謹慎。結果,每次領導找她談話都說她做事太保守,有潛力沒發揮出來。她自己也很著急,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催眠大師斯蒂芬·利根講過一個故事。學習騎馬的人在跨越障礙時是很危險的,因為常可以看到騎馬的人急速來到高高的障礙前,馬突然停住了,於是騎馬的人就飛了出去,嚴重的甚至會丟了性命。有個教練在教別人騎馬時說:當要跨越障礙時,讓你的心先過去,馬就會隨著你的心跨過障礙。因為在障礙前被摔出去的人,看到高高的障礙,心中冒出的念頭常常是『這麼高,能過去嗎』。於是馬就會驟然停下。所以讓自己的心先過去,馬就會跟著過去。
這是個關於信心的故事,當你開始相信自己時,你所有的能力、資源都能夠真正地起作用,所以問題的關鍵不在於你有沒有能力,而在於你相不相信自己有能力。當能力的施展和害怕失敗的恐懼撞到一起,能力就很難得到最大的發揮,因此有句話叫做『外重而內拙』,就是你越害怕,內在就變得越笨拙。
要想戰勝恐懼,變得更加自信,下面的小方法可以試試。
一是歷數自己的成就事件,這些事可能是生活中的芝麻小事,也可能是些了不起但一向被你忽略的大事。因為當一個人總覺得自己不行,或被害怕籠罩時,視角完全在黑暗的那邊,給自己一些正向的鼓勵,可以幫你覺察到原來還有光明。其實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所謂黑暗與光明,關鍵在於你更關注哪一邊。
你還可以從小事做起,自己想做還沒來得及做,或者不太敢嘗試的事,從低難度的做起,一點點驅逐恐懼,建立自信。最後,當你內心有類似『肯定做不成』、『又得出錯』這樣的聲音出現時,用積極的話語替代它們,比如『我可以』、『能做好』,積極的心理暗示可以幫你變得更加自信。
受害者傾向:打垮你的是沒有控制感
兩三年前,小左研究生畢業進入一家知名國企工作,雖然年輕卻已經看不到激情和活力,過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的日子。談到為什麼會這樣時,小左說當初大學的專業就不是自己選的,家裡人非要讓他學不喜歡的專業,他也沒辦法,反正也研究生畢業了,就開始混日子。
梁力的工作有些特殊,因為要管理青年人的日常生活、學習,所以表面上他是八小時工作制,實際上需要二十四小時待命,因為常有突發事件需要加班。再加上還有很多工作中的交際應酬,梁力覺得自己的時間完全是被工作控制的,他開始厭倦工作,不是不熱愛工作本身,只是不喜歡缺乏個人時間。
職場受害者的最大特點就是『我沒辦法』,他們內心認定,這都是別人的決定,都是別人的錯,我也無能為力。實際上,他們是把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利交給了別人。
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場球賽,球場上有踢球的人,有被踢來傳去的球,你願意做那個球,還是踢球的人?我想答案通常是後者吧,但是真正到了職場上,很多人就不知不覺地把自己放到了球的位置,雖然不開心,但也不會為自己做點什麼負起責任來。
比如小左,即使當年他無法做主,那麼以他現在的年齡和能力,父母還能夠阻攔他嗎?還有梁力,即使二十四小時待命,那麼沒有突發事件的時間是否可以自己做主?那些應酬是必須的嗎?如果真的是,自己從中得到了什麼,得到的東西是否比擁有自己的時間更重要?如果更重要那不就是自己的選擇嗎,還抱怨什麼呢?
帶著這樣的抱怨,即使是換一百份工作還是不會滿意,因為當自己把控制權交出去的時候,就成了別人手中的牽線木偶,首先把自己打垮的就是那種對自己沒有控制感的無力與絕望。
當你開始抱怨的時候,想想抱怨的背後自己想得到什麼,可以為此做些什麼。我相信無論你為此做了什麼,都在開始學會行使自己的權利;而無論結果如何,你都開始探索屬於自己的生命。
在前面提到的這些職場包袱中,你可能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也可能覺得自己根本沒有被包含進去。這些都不重要,關鍵是當你開始在職場行走時,記得不要輕易貶低自己,尤其是別把一時一事的失敗當做整個人的失敗;解決問題永遠比抱怨更有效,前者是增加力量的,後者是泄氣的;最後,經常問問自己快樂充實嗎?如果不,想想做些什麼可以改變,哪怕只是一點點,總比就此卡住白白消耗能量要好。
